科研产出
绵羊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与分子分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绵羊副结核病的病原学特征,本研究对PCR检测阳性的绵羊肠系膜淋巴结样品开展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形态观察,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样品经培养后出现乳白色菌落;对分离菌株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后确定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PCR扩增该菌IS900基因与亚型分型片段,结果显示,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检测为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MAP);多位点短重复序列(MLSSR)和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IRU-VNTR)分子分型结果显示,MLSSR和MIRU-VNTR分子分型数字代码分别为7+555555555和32632129。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MAP是一种未曾报道的新基因型菌株,为首次在我国分离的绵羊源II型MAP。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绵羊MAP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副结核分枝杆菌 分离鉴定 亚型鉴定 分子分型 绵羊


奶牛副结核病流行牛场的处置方案分析
《中国奶牛 》 2020
摘要:为协助新疆某副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奶牛场抑制该病的流行,2014-2015年间采用副结核分枝杆菌(MAP)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该牛场的965头牛进行了4次血清抗体检测,并通过淘汰部分阳性牛控制该病的流行。结果显示,在两年内累计检测出297头阳性牛,检出率为30.78%(297/965)。首次检测发现104头阳性牛,检出率为13.51%(104/770)。淘汰处理后,间隔3个月再次检出2.91%(19/652)的阳性牛,再次淘汰阳性牛后进行了两次监测,其中间隔11个月时检测阳性率为7.55%(41/543),间隔17个月时检出率为33.33%(171/513)。同时,检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牛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在4~5岁检出率最高,而0.5~1和7~8岁牛中检出率较低。统计分析发现,在副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奶牛场开展该病的控制或净化时,检测和主动淘汰的间隔期设置为3个月时的控制效果优于11个月和17个月(P<0.001)。虽本次处置未达到预期目标,但根据检测数据和处置措施效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数据,初步制订了牛群副结核病流行程度的划分标准和防控、净化方案。本研究将为牛副结核病的防控提供案例借鉴和防控方案。
关键词: 牛副结核病 副结核分枝杆菌 血清学检测 检验淘汰 处置方案


新疆奶牛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确定新疆某规模化牛场疑似奶牛副结核病病原,本研究从PCR检测阳性牛粪便样本中共分离获得4株细菌,对其进行菌落形态观察、抗酸染色镜检以及16S r RNA、IS900特异性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的扩增、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4株细菌为抗酸染色阳性菌,对其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检测均为阳性,它们的16S r RNA、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之间同源性为100%,与Gen Bank中登录的副结核分支杆菌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从而确定所分离的4株菌株均为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