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046条记录
青贮饲料制备技术与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青贮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保存方式,在畜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干草制品相比,青贮饲料具有材料来源广、制作方便、储存时间长、适口性好、动物采食率与消化率高、营养成分流失少、营养品质高等优点,能够有效缓解冬春季节草畜供需矛盾,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青贮技术如青贮原料的种类、制备技术、营养成分与发酵特性等影响因素均会直接影响青贮饲料的品质。因此,文章综述了青贮原料制备技术及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青贮饲料的生产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贮饲料 制备技术 发酵品质 饲料原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提取物在缓解奶牛热应激上的应用进展

现代畜牧科技 2025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环境温度不断升高,热应激现象在奶牛养殖过程中愈发频繁,热应激会使奶牛的采食量减少,并对其泌乳功能和免疫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需要改进饲养管理,生产中经常采用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以减轻奶牛的热应激。该文概述了热应激对奶牛造成的危害,并总结了多种植物提取物在减轻奶牛热应激方面的研究发现,旨在为减少奶牛热应激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奶牛 热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苦提取物与蒙脱石对哺乳期犊牛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苦木提取物(以下简称甘苦提取物)与蒙脱石对哺乳期犊牛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选取45头新生中国荷斯坦公犊牛,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犊牛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牛),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甘苦提取物组(CPE组)和复合制剂组(MMT组),对照组饲喂代乳粉和基础开食料,CPE和MMT组在代乳粉中分别添加1 g/kg甘苦提取物和1 g/kg甘苦提取物+5 g/kg蒙托石,基础开食料和其他饲养管理与对照组一致。试验期6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于67日龄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及微生物组成;68日龄时进行为期7 d的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能氮代谢指标。【结果】(1)与CON组相比,MMT和CPE组犊牛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且2个添加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MMT和CPE组犊牛总能消化率、总能和消化能代谢率、氮表观消化率和沉积率,瘤胃液pH、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各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MMT组哺乳犊牛瘤胃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PE组(P<0.05),而CPE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MMT组哺乳犊牛瘤胃微生物Simpson指数则较CON和CPE组有升高的趋势(0.050.05)。【结论】在哺乳期犊牛每千克代乳粉中添加1 g/kg的甘苦提取物及复合制剂(添加1 g的甘苦提取物和5 g的蒙脱石)对犊牛的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有改善作用,其中对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且添加复合制剂能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以及毛螺菌属、优杆菌属、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甘草 苦木 蒙脱石 犊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草食家畜 2025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新疆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路径,以提升新疆畜牧业品牌化水准,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系统梳理新疆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从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竞争力、市场表现等多方面分析现状,揭示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化营销滞后、品牌创新能力受限等问题。【结果】研究表明,新疆畜产品品牌发展受制于系统性品牌规划缺失、市场推广方式单一和国际化程度不足等关键因素。提出了完善品牌顶层设计、强化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推动品牌向高端化与差异化迈进、借助数字化手段扩大品牌影响力、融入地域文化增强品牌附加值以及拓展国际化市场等优化路径。【结论】新疆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多维度发力,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市场拓展来推动品牌生态体系的构建,实现品牌竞争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 新疆畜产品 品牌发展 地理标志 数字化营销 品牌优化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和田羊Fec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及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FecB基因g.746 A>G位点多态性对和田羊(多胎型)产羔数和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选取130只生长发育良好的成年和田羊,利用KASP技术检测和田羊FecB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产羔数和体尺体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和田羊群体FecB基因g.746 A>G突变位点存在BB、B+和++3种基因型,B为优势等位基因,群体中基因纯合度为0.525,杂合度为0.47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905,多态信息含量为0.362,处于中度多态,且群体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和田羊平均产羔数BB基因型显著高于B+和++基因型个体,B+与++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无显著差异,FecB突变与生长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FecB基因可作为影响和田羊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为和田羊多胎品系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和田羊 FecB 产羔数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和田羊毛绒资源品质分析

草食家畜 2025

摘要:【目的】为了解和掌握新疆和田地区和田羊毛绒品质特点。【方法】采用相关方法标准对新疆和田羊主产区的124只羊进行毛绒细度、长度、强力、色度、光泽度、净毛率、油汗、毛绒纤维类型等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部位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和田羊绒纤维细度范围在16.18~23.76μm之间,平均细度为20.04μm;绒毛手排长度范围在41~70 mm之间,平均长度为53.20 mm;单纤维长度范围在52~130 mm之间,主体分布在80.01~110.00 mm之间,平均长度为87.75 mm;绒毛含量范围在25.91%~69.38%之间,平均值为45.98%;弹性在2.70~5.21 kPa之间,平均为3.76 kPa;绒毛白度范围在67.14~71.47之间,平均白度为69.73;原毛油脂含量低,平均为2.52%,白度较好且跨度不大,优于一些普通的山羊绒。【结论】和田羊产毛以半粗毛为主,并且它所生产的绵羊绒,细度极佳,纺织加工价值颇高。今后的育种工作要结合绒毛开展,在提高羊毛品质的同时,也要提高羊毛的产量。同时,还应将和田羊特殊的半粗毛作为其保种工作重点,加大和田羊绒用性能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和田羊 绵羊绒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青贮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饲料,在畜牧业中被广泛使用。在青贮过程中,由于需要促进乳酸菌的发酵、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等原因,需要添加不同类型的青贮添加剂。新鲜饲料在青贮时使用添加剂能够提高发酵品质,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改善营养品质,延长青贮饲料的保存时间。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各类青贮添加剂相关研究,包括发酵抑制剂、发酵促进剂、营养性添加剂、其他类型添加剂及其作用机制与使用效果,并对青贮饲料添加剂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新型生物制剂研发和多种添加剂复合使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与营养品质,为未来青贮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贮饲料 发酵抑制剂 发酵促进剂 营养性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畜肌纤维特性的调控因素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肉品质的改良是目前家畜生产的重要目标,肌纤维作为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类型占比组合对肉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成熟肌纤维由中胚层祖细胞经历成肌细胞、肌管、初级肌纤维和次级肌纤维几个发育过程形成。家畜体内肌纤维理化性质并不统一,一般依据肌纤维中肌球蛋白重链的类型对肌纤维进行分型,常规的分子分型方法即可进行肌球蛋白重链分型鉴定,这些方法将肌纤维分为Ⅰ型(氧化型)纤维和Ⅱ型(酵解型)纤维及中间类型纤维,其中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对肉品质的影响更为积极,且肌纤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受多种通路因子和表观遗传现象调控。尽管调控家畜肌纤维的通路因子较为明晰,但由于肌纤维类型性状的复杂性,仍缺乏一致认可的分子遗传标记,目前认为,SSC基因家族可能是后续进行深度挖掘验证的目标基因家族。除分子标记的筛选外,对位点的进一步挖掘和验证也是家畜肌纤维遗传改良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家畜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发育 肉品质 调节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8型牛轮状病毒VP7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克隆G8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新疆分离株VP7基因,分析VP7蛋白分子遗传特征,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研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BRV新疆分离株第6代病毒液中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VP7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9-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后酶切并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VP7蛋白理化性质、跨膜结构、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和信号肽、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同源建模及B、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RT-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 062 bp的BRV分离株VP7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提交NCBI获得GenBank登录号:OR514136.1,该序列与RVA/Cow-wt/TUR/Amasya-1/2015/G8P[5]株(GenBank登录号:KX212865.1)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89.4%),同属A血清型G8基因型。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RV分离株VP7蛋白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存在2个跨膜区,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膜,含有2个N-糖基化位点和132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分别占36.20%和35.28%。VP7蛋白能与SWISS-MODEL数据库中模板(SMTL ID:8bp8.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建模,两者序列相似性为82.82%,符合率较高,模型GMQE、QMEAN和Ramachandran favored值分别为0.75、0.79和95.52%,表明空间构象合理,模型准确可靠。该蛋白存在多个B、T细胞抗原表位,其中表位长度设为16个氨基酸,评分>0.8的B细胞表位数量为12条;表位长度设为9个氨基酸,选择4种等位基因,评分>0.5的CTL表位有6条;表位长度设为12~18个氨基酸,选择4种等位基因,评分>0.8的HTL表位有11条。【结论】本研究首次成功获得G8型BRV新疆分离株VP7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VP7蛋白为不稳定蛋白,存在2个跨膜区,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膜,存在多个B、T细胞抗原表位。试验结果为G8型BRV的流行、诊断、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和VP7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BRV) VP7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妊娠中后期饲粮添加乳酸钙对母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其所产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中后期饲粮添加乳酸钙对母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其所产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妊娠60 d且怀有3只羔羊的健康湖羊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试验从妊娠第60天开始,持续到产后第60天。在妊娠第91~120天,对照组饲喂常规不含乳酸钙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0.44%乳酸钙的试验饲粮,其他时间2组均饲喂常规饲粮。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乳酸钙极显著增加了母羊妊娠第91~150天平均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了母羊产后平均失重(P<0.01),显著增加了母羊妊娠第91~120天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后第20天产奶量(P<0.05)。2)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钙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妊娠第90天(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第120天(P<0.05);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显著低于妊娠第90天(P <0.05),并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第120天(P<0.01);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降钙素含量显著高于妊娠第90天(P<0.05),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第120天(P<0.01)。3)对照组母羊妊娠第120天和产后第20天血清β-羟丁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妊娠第90天(P<0.01),并显著高于同期的试验组(P<0.05);试验组母羊妊娠第120天血清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羔羊体重、平均日增重、体尺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妊娠中后期饲粮添加0.44%的乳酸钙提高了母羊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降低了母羊产后平均失重,增加了母羊血清钙离子、降钙素、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母羊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和β-羟丁酸含量,继而对母羊产后恢复及其所产羔羊的生长发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乳酸钙 湖羊 母羊 羔羊 妊娠中后期 生产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