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棘球蚴(包虫)病160年控制失败和成功经验教训及我国的控制对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853年明确棘球绦虫循环史后,冰岛于1863年率先启动针对切断病原循环链的控制措施,十多个国家/地区随之也先后实施了控制计划,在至今的160余年期间,即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包括冰岛、新西兰、乌拉圭、英国威尔士、肯尼亚图尔卡纳和意大利撒丁岛实施细粒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引起)的防控措施实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重点总结宣教、犬驱虫、病畜屠宰管制等措施对棘球蚴病控制的作用。因多房棘球蚴病(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引起)尚没有很成功的控制经验,但根据多房棘球绦虫在犬体内寄生30 d排卵及幼虫寄生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对多房棘球蚴病高发地区的犬采取每月驱虫1次可以作为控制该病的基本措施。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蛋白的提取及特异性成分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获得特异性蛋白提取效果好的细粒棘球绦虫(Eg)成虫蛋白提取方法,采用7种方法提取Eg成虫蛋白,以ELISA、SDS-PAGE、Western-blot等检测方法比较各蛋白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对7种蛋白提取物进行凝胶层析获得不同蛋白组分,经过ELISA、SDS-PAGE、Western-blot等检测各组分中特异性蛋白的含量,判断各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7种方法均能用于提取特异性蛋白;各蛋白提取物的ELISA、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PBS超声破碎蛋白中特异性蛋白含量较其他蛋白提取物高。凝胶层析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特异性蛋白分子质量较大。比较特异性组分占总蛋白的百分比发现,PBS液氮研磨蛋白、Tris-HCl超声破碎蛋白和PBS超声破碎蛋白中特异性组分较多。本研究通过分析结合物理化学7种方法提取蛋白,为寻找蛋白质组学标准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绦虫 蛋白质组学 凝胶层析 特异性组分


2014-2017年新疆喀什地区绵羊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动物检疫 》 2019
摘要:为掌握新疆喀什地区绵羊包虫病流行情况,为包虫病净化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2014—2017年,采用屠宰场抽查和血清检测方法,对喀什地区绵羊棘球蚴感染情况、农牧民对包虫病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抽查屠宰羊群的肝脏和肺脏各9 000份,发现棘球蚴感染1 120份,平均感染率为12.44%(1 120/9 000);肝脏感染956份,感染率为10.62%(956/9 000);肺脏感染164份,感染率为1.82%(164/9 000);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叶城县、莎车县、疏附县、巴楚县和麦盖提县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市(P<0.05)。2014—2017年,共检测羊血清样品6 287份,发现包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33%、17.92%、18.42%和9.87%,2017年出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当地居民和养殖户的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30%以下。调查表明,喀什地区绵羊包虫病感染形势仍然很严峻,但流行状况正在逐步好转;该地养殖户和牧区居民对包虫病认知率偏低,包虫病防范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提示,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包虫病防治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包虫病防治知识,加强犬只管理和驱虫,全面推行定点牛羊屠宰,有效控制包虫病流行,保障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新疆伊犁地区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重点县家畜感染包虫的基因型
《中国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了解新疆伊犁地区不同县市包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重点县家畜感染包虫的基因型,为调整或完善现有的防控措施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在新疆伊犁地区10个县市的定点屠宰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牛、羊肝/肺包虫感染情况;对采集的犬粪便样品采用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抗体夹心ELISA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在2个重点县(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定点屠宰场收集病变明显的牛、羊肝/肺包囊,通过PCR扩增,分析样品基因型。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8年伊犁地区10个县市牛肝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8.53%(241/1 155)和15.14%(154/1 017),牛肺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3.68%(158/1 155)和11.26%(137/1 217);羊肝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20.41%(565/2 768)和20.46%(414/2 023),羊肺脏包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6.54%(442/2 672)和13.59%(275/2 023);犬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总阳性率分别为26.89%(434/1 614)和17.18%(101/588)。2年中羊的感染率均高于牛,2018年牛羊包虫病总感染率比2016年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犬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总阳性率下降明显,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县市牛/羊和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重点县采集的18份包囊样品,NADH1基因和Cox1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为细粒棘球绦虫G1型。2016年和2018年伊犁地区家畜包虫和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且存在犬与牛/羊之间循环的传播链,提示该地区包虫病防控工作仍需改善和加强。
关键词: 新疆伊犁地区 包虫病 流行病学 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 细胞色素氧化酶1基因


中国棘球蚴病防诊治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属于被忽视的热带病,呈全球性分布。在中国,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流行情况均居全球首位,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西部地区多房棘球蚴病的疾病负担占全球90%以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棘球蚴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临床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人群及动物宿主的感染率降低。21世纪以来,我国在棘球绦虫的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流行病学和免疫学,棘球蚴病的诊断措施、治疗技术、防控策略以及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本文着重提出并阐述棘球蚴病防诊治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实践,主要包括:科学防控体系、规范诊断体系、创新术式与药物治疗体系以及创新研究与转化应用。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科学防控 规范诊断 创新术式 药物治疗 研究与转化


包虫病防控的困难与回顾
《中国动物保健 》 2017
摘要: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牧区,危害极大。本文就包虫病防控的困难以及国内外防控的相关进展进行阐述。


包虫病的诊断方法与预防措施概述
《草食家畜 》 2016
摘要:综述包虫病的相关诊断技术和预防措施研究进展。以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包虫病的流行现状、包虫病的检测和诊断技术以及包虫病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发展为包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包虫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措施有了重大突破:同时包虫病预防疫苗在动物实验中也收到良好的保护效果,驱虫药物的更新与研发更加深入。目前,在中国包虫病大面积高发,国力民力有限,难以付出巨大的投入,也是控制工作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探索出简便易行、投入量少、收效快的防控技术措施,也急待解决。


新疆温宿县家畜包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草食家畜 》 2015
摘要:2011-2013年在新疆温宿县对家畜包虫病的流行现状进行调查。在定点屠宰场检查牛、羊包虫病感染情况;采集家/牧犬粪样在实验室用粪抗原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状况。表结表明2011-2013年家畜包虫病感染率分别为42.4%(336/793)、13.8%(30/217),11.5%(208/1817),平均感染率为20.3%(574/2827),三年家畜(牛、羊)的感染率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32.338,P=0.000<0.01);2011-2013年犬细粒棘球绦虫阳性率分别为12%(30/250)、8.3%(20/240)和8.8%(21/240),平均感染率为9.7%(71/730),三年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63,P>0.05)。三年调查结果表明家畜包虫病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犬的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起伏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