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感染比格犬(Beagle)试验
《中国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经口感染原头蚴,观察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情况。6只比格犬分为3组,每组2只,每组感染原头蚴的剂量分别为5万、15万、25万枚/只,感染后40d开始检查粪便有无虫卵排出。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原头蚴后48d虫体开始排卵;6只比格犬(Beagle)细粒棘球绦虫人工感染率为100%,其中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3457条(成熟2074条,未成熟1383条);1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6230条(成熟3639条,未成熟2591条);2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16238条(成熟11856条,未成熟4382条)。结果表明,比格犬(Beagle)可以成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研究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比格犬(Beagle) 原头蚴


EgM9蛋白免疫犬肠系膜淋巴结中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定位
《中国兽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EgM蛋白免疫犬、EgM蛋白免疫后感染原头蚴犬及感染原头蚴犬3个组的肠系膜淋巴结为材料,用FITC标记羊抗犬IgG和羊抗兔IgG,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三步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gM蛋白免疫犬肠系膜淋巴结上的IgG和特异性IgG。结果显示,EgM蛋白免疫犬、EgM蛋白免疫后感染原头蚴犬的肠系膜淋巴结组织有清楚可见的荧光点,而感染原头蚴犬的肠系膜淋巴结荧光较弱。两种方法均证明,EgM蛋白免疫犬后在其肠系膜淋巴结中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犬 抗体反应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畜牧兽医杂志 》 2008
摘要: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 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 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 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及其Western印迹分析
《辽宁畜牧兽医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利用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其SDS—PAGE显示其共有29条蛋白多肽,主要成分为23、35、43、57、69和95KD。与羊阳性血清及犬阳性血清显色的条带分别为19条及12条,作用较强的条带分别为羊:35、40、43、57、69和95KD,犬:32、38、40、57和88KD。
关键词: SDS—PAGE Western印迹 细粒棘球蚴 原头蚴 蛋白多肽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