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修复措施对准噶尔砂铁矿土壤养分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晰砂铁矿区最适宜的植被修复措施,探讨最适宜砂铁矿区修复措施.[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准噶尔荒漠东北部青河县砂铁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修复措施下土壤养分差异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D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B>E>C>A;在土壤细菌门水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其主要类群,相对丰度均超过75%,但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D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E>C>A>B;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钾主要影响D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土壤全氮主要影响B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土壤全磷主要影响E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论]综合得出半灌木+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混播(D)以及围栏封育(E)是最有效的砂铁矿区生态修复措施.为加快修复进程可以为D处理添加有机质和钾肥,E处理添加磷肥.


围封对准噶尔荒漠植物和土壤恢复的影响(英文)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 2021 CSCD
摘要:封育是恢复退化草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封育在草地植物及土壤恢复中的作用尚存争议,尤其在荒漠中,为了进一步评估封育对荒漠植物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准噶尔荒漠3种典型的植物群系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封育前后植物、土壤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荒漠植物群系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封育后有一定的增降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封育后伊犁绢蒿群系植物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分别提高了58.99%、59.35%、33.29%和51.21%;白梭梭群系分别提高了15.49%、33.52%、20.85%和5.13%;盐生假木贼群系分别提高了83.80%、31.51%、76.66%和33.33%。封育后3种植物群系细菌多样性也存在差异,其中伊犁绢蒿群系平均OTU数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增加了12.74%和2.92%;白梭梭群系平均OTU数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升高了17.08%和3.17%;盐生假木贼群系平均OTU数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封育后虽有高低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封育显著增加了荒漠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荒漠植物群系群落生产力,但封育后荒漠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这些研究表明,封育是恢复荒漠生态的有效方法,但可能对土壤养分的固存意义不大。


粮草轮作对北疆平原荒漠灌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 2021 CSCD
摘要:研究北疆平原荒漠区小麦-苜蓿轮作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揭示粮草轮作过程中土壤盐碱度和养分的消长规律,旨在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小麦轮作苜蓿的中低产田中,连续5年调查土壤全盐量、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结果表明:小麦地轮作苜蓿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和pH值,轮作第4年土壤含盐量由轮作前0.79 g/kg降低到0.63 g/kg,土壤pH值平均降幅为6.64%,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为19.07%;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由轮作前0.52 g/kg提高到0.65 g/kg,水解性氮含量较轮作前显著降低;磷含量呈上下波动,轮作4 a全磷由0.98 g/kg降至0.93 g/kg,有效磷由6.18 g/kg降至2.97 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轮作后速效钾含量的最低值为260.44 mg/kg,处于富钾状态。在北疆平原荒漠区的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苜蓿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的储备量,降低盐碱度。在苜蓿生长第4 a需适当补充氮肥和磷肥,无需施入钾肥。
关键词: 平原荒漠区 粮草轮作 土壤含盐量 土壤pH值 土壤养分


两种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
《草食家畜 》 2016
摘要:为了了解禾草+草原苔草+杂类草和伊犁绢蒿+角果藜2种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的关系,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和新复极差分析,揭示了2种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特性,结果显示:(1)伊犁绢蒿+角果藜类型和禾草+苔草+杂类草类型相同,随着土层加深,土壤肥力含量逐渐减少,但总体来说,禾草+苔草+杂类草类型土壤肥力明显高于伊犁绢蒿+角果藜类型;土壤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磷酸酶活性,且磷酸酶活性最低;随着土层的加深,三种酶活性也逐渐下降,酶活性季节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7月15日酶活性最高;(2)在伊犁绢蒿+角果藜类型和禾草+苔草+杂类草类型中,不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土壤肥力内部指标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偶尔达极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伊犁绢蒿+角果藜 禾草+草原苔草+杂类草


旱作条件下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评价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8种牧草,旱作建植豆禾混播、豆科及禾本科单播多年生人工草地。运用AHP和DTOPSIS分析法进行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综合比较,旨在筛选适宜于该区域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旱作人工草地类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最适宜的混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无芒雀麦+冰草+苇状羊茅混播;最适宜的单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
关键词: 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 旱作人工草地 牧草产量 牧草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昭苏马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对昭苏马场的不同草地类型做了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中山山地草甸最高,低山丘陵草原最低;而土壤全钾含量正好相反,低山丘陵草原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中山山地草甸最低。亚高山草甸草地土壤全磷、速效氮的含量较丰富,其他各草地类型间土壤全磷分布较均匀;山前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各草地类型之间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也不大,而且速效磷在各层中分布的比较均匀。中山山地草甸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亚高山草甸的最低。各草地类型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全钾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