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编辑类型对FGF5基因编辑羊羊毛性状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基因编辑类型对成纤维生长因子 5(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羊毛性状的影响,为开展基因编辑细毛羊的羊毛性状遗传参数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81 只FGF5 周岁基因羊,分析编辑细毛羊羊毛自然长度、伸直长度、羊毛纤维直径和剪毛量等性状的数据.[结果]FGF5 基因编辑细毛羊羊毛自然长度平均值为10.49 cm,变异系数为11.82%.FGF5-InDel和FGF5-HDR基因编辑细毛羊羊毛自然长度和剪毛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P<0.01).-28 bp或-26 bp、2 bp和置换(c.61 C>T)的羊毛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均极显著长于wt(P<0.01),-28 bp或-26 bp的剪毛量显著高于wt(P<0.05).-28 bp基因型的双等位基因编辑和单等位基因编辑突变的羊毛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均极显著长于野生型(P<0.01).[结论]不同基因编辑类型的FGF5 基因编辑细毛羊均可显著提高羊毛自然长度和剪毛量,可利用表型性状突出的后代组建核心编辑羊群体,促进FGF5 基因编辑细毛羊选育扩繁.
关键词: 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 编辑类型 羊毛自然长度 剪毛量 基因型 突变类型


ASIP基因编辑细毛羊自然突变和编辑基因型的遗传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控制毛色的多拷贝基因(ASIP)编辑细毛羊自然突变(D9、D5)和编辑突变的遗传特征和规律,分别将深棕色毛色表型的F0代基因编辑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公羊与白色表型野生型母羊,有深色斑点表型的F0 代基因编辑母羊与野生型公羊交配,获得白色表型和深棕色及斑点状毛色表型F1代个体23只.通过分析F0F、F1F代基因编辑羊ASIP基因的自然突变和编辑突变基因型,掌握编辑基因型的遗传规律和特征,以及自然突变、编辑突变与毛色表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代基因编辑个体的4种主要编辑基因型(4 bp碱基缺失、5 bp,12 bp碱基插入、27 bp碱基缺失伴随1 bp碱基插入及2 bp碱基缺失)均在17只F1代基因编辑羊得到遗传(另6只为野生型).基因突变与毛色表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9或D5自然突变、ASIP基因编辑突变和拷贝数共同影响或决定基因编辑中国美利奴羊毛色图案的形成.


新疆新源县多房棘球蚴病病例特征及其病原基因多态性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新源县人群多房棘球蚴病(AE)病例特征及其病原基因多态性情况,为制定AE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样品库中新源县AE患者的病例信息及其手术切除的肝脏病灶样品,提取肝脏病灶样品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NADH脱氢酶2(nad2)基因并测序,PCR产物经测序剪接后进行BLAST比对,用MEGA10.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DnaSPv5软件分析扩增序列的基因型,Network10.0软件制作nad2基因型网络图.结果 共收集AE病例28例,其中农区7例,巩乃斯河两岸流域21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4,P>0.05);民族分布中,汉族12例、哈萨克族11例、维吾尔族3例、蒙古族1例、其他民族1例;职业分布中以农牧民为主,占92.86%(26/28),其他职业仅占7.14%(2/28),不同职业间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年龄分布中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占78.57%(22/28),其他年龄组占21.43%(6/28),不同年龄组间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8,P>0.05).25份多房棘球蚴肝组织病灶样品PCR扩增出大小约1031 bp的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另3份未扩增出条带.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5条序列分属H1、H2、H3和H4等4个基因型,其中H1为主要基因型(占72.0%,18/25),与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AB461406)分离株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新源县病例分离株的4个基因型与波兰(GenBank登录号KY205700)和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AB461406)分离株在同一条分支上,但与法国(GenBank登录号AB461404)、奥地利(GenBank登录号AB461403)、加拿大(GenBank登录号JF751036)、美国阿拉斯加(GenBank登录号MT429275)、美国印第安纳(GenBank登录号AB461409)及中国内蒙古(GenBank登录号AB461411)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网络图结果显示,以H1为中心,H2、H3、H4、中国四川,波兰、加拿大及日本分离株呈散射状分布,表明这些分离株均与H1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等序列不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本研究分析的28例AE患者主要为汉族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占比较高,AE患者样品共有4个基因型,其中H1属新源县主要基因型.


无角陶赛特绵羊18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与早期生长发育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的UMP、MNS19A、CSSM18、BDKRB、MULGE6、MULGE5等6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基因多态性,并研究这6个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对无角陶赛特绵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新疆玛纳斯新澳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种羊场163只无角陶赛特绵羊羔羊血液,利用微卫星分型方法分析6个微卫星标记在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非遗传因素对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然后选择基因效应显著影响的生产性状,用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微卫星标记UMP、MNS19A、CSSM18、BDKRB、MULGE6、MULGE5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4,5,5,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55,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698,这6个微卫星标记在该研究群体均表现中度或者高度多态,且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CSSM18显著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P<0.05);微卫星标记MNS19A显著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P<0.05),极显著影响2月龄胸围(P<0.01);微卫星标记BDKRB极显著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2月龄胸围、3月龄体质量(P<0.01),显著影响3月龄臀宽(P<0.05)。分析比较这3个微卫星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平均生产性能,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MNS19A和BDKRB不同基因型间的平均生产性能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卫星标记MNS19A和BDKRB可以作为无角陶赛特绵羊相应生长性状的分子筛选标记。


新疆褐牛与荷斯坦牛NF-κB基因表达与TOLL样受体4基因型的关系
《中国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核转录因子NF-κB与动物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分化和凋亡等密切相关,而Toll样受体(TLR)通过对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在NF-κB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新疆褐牛和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和TLR4外显子3+2021位点(E3+2021)SNP基因型与隐性乳房炎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E3+2021 SNP位点3种不同基因型奶牛个体NF-κB信号通路上9个基因(NFκB1、NFκB2、RelA、c-Rel、RelB、IKKα、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在BB基因型中,NFκB1和IKK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新疆褐牛与荷斯坦牛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RelA、RelB、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AB基因型中,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在对新疆褐牛的研究中发现,RelB、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AB和BB两种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荷斯坦牛检测的9个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AB和BB两种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下游NFκB1、RelA、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的变化,可能与新疆褐牛乳汁中体细胞数(SCS)显著低于荷斯坦牛相关。在新疆褐牛中,RelB、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是AA基因型SCS显著高于AB基因型的原因之一。


新疆褐牛Toll样受体基因(TLR4)外显子Ⅲ2021位点突变与奶牛体细胞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可以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启动天然免疫并激活适应性免疫。以中国荷斯坦奶牛和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对TLR4基因外显子3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对发现的多态性位点进行PCR-RFLP分析,共发现TLR4E3+1656、TLR4E3+2021和TLR4E3+2414三个多态位点。对TLR4E3+1656和TLR4E3+2021位点χ2检验表明:2个品种的突变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TLR4E3+1656位点的各基因型个体间的体细胞评分(SCS)差异不显著(P>0.05);而TLR4E3+2021位点中AA与AB基因型SCS水平差异显著(P<0.05),AA与BB基因型SCS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但AB与BB基因型SCS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TLR4E3+2021位点的AA基因型可能与抗乳房炎的抗性有关,A等位基因是乳房炎抗性的有利基因。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不同基因型的新疆褐牛个体中TLRs信号通路下游的部分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F-κB1、NF-κB2和IL-1β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TLR4E3+2021位点AB和BB两种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TLR4、IL-10和IL-8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TLR4E3+2021位点AB和BB两种基因型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新疆褐牛 Toll样受体4(TLR4)基因 基因型 定量PCR 奶牛乳房炎 体细胞评分


新疆地区绵羊品种朊蛋白基因136、154和171位点的多态性
《遗传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绵羊痒病是一种渐进性和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绵羊朊蛋白基因(Prion protein gene,PRNP)多态性与痒病的易感或抗性有关,其中PRNP136位(V/A)、154位(H/R)和171位(H/Q/R)的基因多态性与该病发生最相关。为评价新疆地区主要绵羊品种对痒病的易感性,文章对新疆地区10个绵羊品种(阿勒泰、巴士拜、巴音布鲁克、多浪、和田、策勒黑、中国美利奴、德国肉用美利奴、特克赛尔和萨福克羊)共746只个体PRNP基因的136位(V/A)、154位(H/R)和171位(H/Q/R)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检测到了ARQ、ARR、ARH、ARK、VRQ、AHR、AHQ、AHH8种等位基因,其中ARQ和ARR等位基因存在于所有品种中,且ARQ在所有品种中的基因频率最高。ARH存在于除萨福克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外的8个绵羊品种中。仅在新疆地方品种阿勒泰、巴音布鲁克、巴士拜和多浪羊中检测到ARK等位基因。而VRQ、AHR、AHQ和AHH4种等位基因只在中国美利奴羊上存在,且频率极低。在10个品种中共检测到了ARQ/ARQ、ARQ/ARK、ARR/ARR、ARH/ARH、ARQ/ARR、ARH/ARQ、ARH/ARR、ARK/ARK、ARH/ARK、ARQ/VRQ、ARQ/AHQ、ARQ/AHR和ARH/AHH13种基因型,其中中度易感的ARQ/ARQ基因型频率最高,而抗性最强的ARR/ARR基因型仅存在于巴音布鲁克、策勒黑、中国美利奴、特克赛尔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且频率较低。文章首次在中国美利奴羊上发现了易感性很强的VRQ/ARQ基因型。上述结果提示新疆的主要绵羊品种对痒病的抗性较弱。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