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伊犁河谷地域虻的鉴定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虻的分布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情况,通过对虻的形态学鉴定及其特异性基因(CO1)和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和检测了采自伊犁河谷区域的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虻为原虻属秋季原虻种,PCR扩增虻CO1基因和马伊氏锥虫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为653 bp和205 bp。结果发现,秋季原虻的CO1基因与已发表的丹麦株(MT584147.1)同源性为98%,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156只秋季原虻中携带伊氏锥虫的有9只,阳性率为5.7%(9/156),其阳性条带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伊氏锥虫基因同源性为99%。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虻样品进行鉴定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家畜花蠕形蚤的形态学研究
《草食家畜 》 2008
摘要:用眼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寄生在民丰县牦牛和绵羊体的花蠕形蚤进行了形态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寄生于牦牛体的花蠕形蚤雌蚤在大小、腹部颜色、体表结构上与羊体雌蚤都有明显的差异。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花蠕形蚤雄蚤抱器具有错位现象,同一雄蚤的两个可动突形态有所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虫体抱器上具有类似可动突的形态结构,该突起呈矛头状,位于可动突与不动突之间,其末端有一根长刺鬃。


草原革蜱形态学及生活史研究
《草食家畜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在室内 (T :2 0℃~ 2 8℃ ,RH :5 0 %~ 82 %)条件下 ,较系统地观察了草原革蜱的形态学特点 ,对其生活史及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前人未报道的一些有关参数。本文进一步描述了草原革蜱的形态区分点 ,即个体大小、盾板颜色、须肢刺突、口下板齿型、雌蜱多孔区、气门板、缘垛、Ⅳ外距等方面的形态特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