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抗蚜性变化(模糊匹配)
1条记录
6个苜蓿品种对三叶草彩斑蚜抗性评价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24

摘要:为明确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对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抗性,在苗期(四叶期、六叶期)和成株期利用蚜量比值法鉴定了甘农9号、新牧4号、甘农5号、WL-343、佰苜371和阿尔冈金6个苜蓿品种的抗蚜水平,并在苗期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探究不同苜蓿品种应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取食行为及抗虫位点。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成株期,甘农9号和阿尔冈金是稳定的抗蚜品种,WL-343是稳定的感蚜品种,而佰苜371和甘农5号抗蚜性不稳定。新牧4号在苗期抗蚜性不稳定,但在六叶期至成株期表现出稳定的抗蚜能力。甘农9号在四叶期的抗虫位点主要集中于叶肉组织,C波总时间较长;而在六叶期,抗虫位点扩展至韧皮部,伴随C波总时间增加,E2波总时间缩短。阿尔冈金在四叶期和六叶期的抗虫位点均主要集中于韧皮部,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中四叶期E1波的总次数和总时间均为最高,E2波总时间最短;六叶期的E2波总时间同样较短。WL-343的抗虫位点主要集中于叶表面,但抗性较弱,四叶期至六叶期的np波总时间从22.88 min延长至38.28 min, E2波总时间均较长。新牧4号在四叶期抗虫位点主要集中于叶表面,抗性也较弱,np波总时间最长但E2波总次数最多;在六叶期,抗虫位点扩展至叶肉和韧皮部,抗性增强,C波和E1波的总次数多且总时间较长,E2波总时间较短。综合分析苜蓿品种的蚜虫数量情况和取食行为,并根据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可知,抗蚜品种甘农9号、阿尔冈金和新牧4号的抗虫位点均主要集中于韧皮部,能够有效应对蚜虫取食。

关键词: 三叶草彩斑蚜 抗蚜性变化 EPG波形参数 随机森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