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棘球蚴(包虫)病的控制策略与模式
《地方病通报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控制棘球蚴(包虫)病,作者在包虫病高发区内,针对犬体中的成虫进行了灭绝性驱杀,而对绵羊等中间宿主体内的幼虫不作干预,以此为策略,在新疆呼图壁及温宿两县开展了区域试验。具体做法是:采取“吡喹酮”药饵剂型,对实验区内全部家牧犬实行成虫期前驱虫,一月一次。此外,尽量捕杀无主流窜犬,杜绝病原散播隐患。三年实验表明,上述两实验区内家牧犬细粒棘绦虫感染率,已分别自18.5%和14.7%降至零和0.5%;新生仔代绵羊棘球蚴感染率年下降分别为81%~84%和85.4%~90.9%。这些结果证明,控制策略和模式都是成功的,能够快速控制畜间棘球锄病的流行,也必将同步控制人体包虫病的感染。为便于和传统的控制策略相区别,特将水研究采取的策略称为“单相灭绝病原”。而对终宿主实行成虫期前驱虫的综合技术措施,概括为“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模式。此种策略与模式,具有简便易行、投入少、收效快的特点,适合我国高发的农牧区推广。
关键词: 棘球蚴病/包虫病,细粒棘球绦虫,吡喹酮,驱虫,控制策略,控制模式,新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