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旱作条件下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评价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8种牧草,旱作建植豆禾混播、豆科及禾本科单播多年生人工草地。运用AHP和DTOPSIS分析法进行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综合比较,旨在筛选适宜于该区域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旱作人工草地类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最适宜的混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无芒雀麦+冰草+苇状羊茅混播;最适宜的单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
关键词: 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 旱作人工草地 牧草产量 牧草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新疆裕民县夏季草地合理放牧强度监测报告
《草原与草坪 》 2013
摘要:通过开放式的定点样方笼移动法,监测当前放牧强度下草地的产草量与不同阶段的存量,以此估算夏草地的合理放牧强度。监测结果显示:裕民县禾草+苔草+杂类草类型夏草地的牧草产量为鲜草5 238kg/hm2,干草2 017kg/hm2实际利用率约为84%,超载率约40%,合理放牧强度为9.96羊单位/hm2,放牧90d。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综合监测预测模型研究
《遥感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天然草地牧草光谱观测资料、牧草产量资料、气象资料和NOAA/AVHRR资料 ,建立了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光谱植被指数和卫星遥感监测模型、气象监测模型 ,提供及时准确地掌握牧草产量变化的科学手段。建立了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预测模型及气象预测模型 ,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不同时效的卫星遥感预测结果和气象模型预测结果。气象模型精度较高 ,但气象站点有限 ,往往以点代面 ;遥感技术宏观性强 ,空间信息丰富 ,可以弥补气象模型的不足 ;两者既可以互相验证 ,又可以取长补短。 1995年以后服务表明 ,这些模型达到牧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要求。


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监测新疆北部天然草地牧草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0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1992~ 1994年牧草产量资料、NOAA/ AVHRR资料分析了北疆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卫星植被指数都存在周年变化 ,用卫星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差异 ,但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荒漠草地监测效果好 ,利用实测资料建立了新疆北部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监测模型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牧草产量 NOAA/AVHRR 遥感 监测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象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年牧草产量资料和NOAA/AVHRR资料,计算了不同试验区和主要天然草地类型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用NOAA/AVHRR植被指数对大面积草地生产力的遥感监测效果较好。按草地类型划分,产量较高的草甸、草原与气象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比产量较低的草原及荒漠与气象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大,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荒漠草地监测效果好。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