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0种紫花苜蓿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及耐寒性评价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紫花苜蓿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并筛选出具有高耐寒能力的品种,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0个紫花苜蓿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幼苗在4℃低温胁迫下的12项生理指标,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方法,对其耐寒能力进行了评价;同时,采用半致死温度(LT50)对评估出的耐寒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在4℃低温胁迫下,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叶片蒸腾速率(Tr)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2)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耐寒能力为龙牧801>肇东>Bara 520 YQ>公农1号>佰苜401>敖汉>挑战者>东农1号>骑士>新牧4号。各品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揭示,龙牧801和新牧4号分别是LT50值最低和最高的品种,与隶属函数的评价结果吻合;3)紫花苜蓿苗期耐寒性综合评价值(D)=0.138+0.178×SP+0.203×POD+0.170×Pro,表明SP、POD和Pro是评估紫花苜蓿幼苗耐寒性的关键生理指标。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紫花苜蓿幼苗的低温适应机制及耐寒紫花苜蓿品种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天山北坡平原荒漠灌区9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草原与草坪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在天山北坡平原荒漠区推广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定9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草产量、品质等指标,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种植年限增加,供试材料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第1年的干草产量占比较高,平均为37.77%;佰苜341的株高积累量最大,为939.8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骑士T干草总产量、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最高,分别为61 602.03 kg/hm2、16.83%和119.16%;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骑士T>佰苜202>大银河>阿迪娜>佰苜341>佰苜371>挑战者>佰苜401>康赛。【结论】骑士T的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天山北坡平原荒漠灌区引种种植。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草产量 营养价值 灰色关联分析 综合评价


新疆北疆地区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选取国内外32个紫花苜蓿品种,利用DPS9.5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不同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苜蓿年产量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品种干草产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所有参试苜蓿品种中甘农4号、MF4020、甘农5号4年年产量之和排名前3位,分别达58960.60、58051.54、57868.68 kg/hm~2;各茬次干草产量总体呈现出第1茬>第2茬>第3茬的趋势,其中第1茬产量占全年总产量比重较高,为44.1%~53.2%;各茬次产量与年产量基本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1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随着茬次的增加关联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第2年年产量与总产量关联度最高。综合4年试验结果得出,甘农4号、MF4020、甘农5号3个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优于其他品种,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推广种植。


西北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推荐施磷量
《中国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开展了西北荒漠绿洲区苜蓿测土施磷系统研究,以期为我国西北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科学基础。结果表明,我国西北荒漠绿洲区苜蓿土壤有效磷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6mg/kg、20~46mg/kg、9~20mg/kg、4~9mg/kg、2~4mg/kg、1~2mg/kg和<1mg/kg;当目标产量为12~27t/hm2、磷素利用率20%时,第1~7级土壤之推荐施磷量分别为0、36~81kg/hm2、72~162kg/hm2、108~243kg/hm2、144~324kg/hm2、180~405kg/hm2和216~486kg/hm2。


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草食家畜 》 2019
摘要:为了确定北疆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适宜行距,在呼图壁旱生牧草种子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开展了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播种量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苜蓿的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当行距为60 cm时,紫花苜蓿种子产量达到最高765.84 kg/hm2,而在种子产量各构成因素中,收获期有效分枝数/m2、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与苜蓿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即单位面积上有效分枝越多,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就越多,虽其花序数/枝条减少,但其群体种子产量可实现最大.因此,在北疆平原荒漠区种植苜蓿种子田时,建议将行距设置为60 cm,控制好有效分枝数,以增加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的比值为目标,辅以一定的栽培措施,可获取最大种子产量.


25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北疆平原荒漠区的生产性能评价
《草食家畜 》 2019
摘要:2016-2018年,以国内外25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呼图壁试验区开展生产性能评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WL343HQ的三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3259.81 kg/667 m2,产量都在3100 kg/667 m2以上的品种依次还有巨能2号、耐盐之星、擎天柱、甘农9号和甘农5号,均较新疆本地品种产量高,且具有较强的再生和抗虫能力,是适宜于北疆平原荒漠区推广应用的品种.


苜蓿根瘤菌在不同基质中与紫花苜蓿共生匹配的研究
《草食家畜 》 2018
摘要:为研究苜蓿根瘤菌在不同基质中与紫花苜蓿共生匹配的生长效果,本文选择从美国进口的紫花苜蓿品种巨人201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了八种不同的根瘤菌,对紫花苜蓿进行处理。在常温条件下通过将紫花苜蓿栽种到风化煤、蛭石等两种不同的介质中,来研究不同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不同根瘤菌与紫花苜蓿共生匹配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风化煤为主要基质,根瘤菌和苜蓿品种之间匹配试验效果最佳,苜蓿的固氮效果和各生长趋势均高于另外一种培养基质。由此可以看出风化煤是高效菌株筛选的首选基质。


不同土壤中紫花苜蓿根瘤菌抗逆性的区别
《草食家畜 》 2017
摘要:紫花苜蓿的茎叶柔嫩鲜美,可广泛用于喂养牛羊、加工草粉、配置饲料或混合饲料,适合于各类畜禽,因其广泛的应用性被大量种植。为了可以精确收集紫花苜蓿根瘤菌抗盐性强弱数据,本次实验从新疆盐碱土和棕漠土地区取6个紫花苜蓿根瘤菌菌株样品,然后分别对各个样品进行耐盐性、耐酸碱性及其相应泌酸碱能力强弱的测定。结果表明:棕漠土土壤紫花苜蓿根瘤菌株S-c有着极强的耐盐性,因为该菌株可以在浓度为10%的Na CL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盐碱土壤紫花苜蓿根瘤菌株M-a和棕漠土土壤紫花苜蓿根瘤菌株S-b在所有菌株中耐酸性最强,这两个菌株可以在pH为4.0的酸性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有着最强耐碱性的菌株是盐碱土壤菌株M-c,该菌株可以在pH为12.0的碱性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经过进一步实验得出:棕漠土土壤紫花苜蓿根菌株S-a不但可以在pH为4.0的酸性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还可以在pH为11.0的碱性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根瘤菌菌株的泌酸能力与其抗碱性息息相关。


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群落种间竞争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将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以不同的比例进行间行和同行混播,以单播为对照,分析了混播牧草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研究了不同混播处理对牧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以同行混播处理A7B3最高,以间行混播处理a6b4最低,而无芒雀麦的株高以A7B3最高,单播处理最低;以5∶5混播的牧草总产草量最高,品质较好;间行混播牧草的相对产量总和(RYT)从第1茬刈割到第2茬刈割呈上升趋势,而同行混播的RYT值呈下降趋势;处理A7B3的茎叶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的;处理A5B5的CP、EE和NDF全年收获量在各处理中均最高;在各处理中紫花苜蓿的种间竞争力均高于无芒雀麦的。


3种土壤封闭除草剂对新建植苜蓿草地杂草防除效果分析
《草食家畜 》 2016
摘要:为了降低田间杂草对苜蓿生长的危害,应用土壤封闭除草剂(33%施田补乳油、48%氟乐灵乳油和90%乙草胺乳油)在苜蓿播种前进行田间杂草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药剂不同剂量处理对苜蓿出苗率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90%乙草胺乳油;而33%施田补乳油和48%氟乐灵乳油对苜蓿田杂草有良好的防控效果,用量(2 000~3 000)m L/hm2可有效防治苜蓿田间杂草86%以上,使苜蓿可增产15.47%~23.48%,其苜蓿草捆杂草含量降到5%以下。说明三种土壤封闭除草剂可有效防治苜蓿田间杂草,提高苜蓿产量改善草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