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论围产期对肉用繁殖母牛的重要性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结合肉用繁殖母牛养殖效益增长点和生产特点,确定肉用繁殖母牛的围产期为产前45 d和产后30 d,以充分适应母牛妊娠、分娩、泌乳等生理变化过程,从而确保做到一年一胎,达到提高规模牛场的繁殖水平和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从营养需要、围产期管理、影响繁育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围产期的营养需要,归纳了围产期在预产准备、饲养管理、分娩及护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总结了年龄、营养、身体状况等因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期优化管理围产期各生产环节,从而改善母牛生产水平,确保后代犊牛长期健康和旺盛的生产力,为母牛围产期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遗传改良提高个体羊毛生产效益研究进展
《草食家畜 》 2019
摘要:研究表明,在不增加采食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个体选择增加羊毛产量.经过选择的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将饲料转化为羊毛,由于吸收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使转化效率提高.针对羊毛生长选择会对其他代谢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包括脂肪减少、蛋白质利用变化、繁殖性能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产毛量高的个体繁殖性能更容易下降,而且为保持正常免疫功能对氨基酸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潜在代谢变化与对净毛量高的个体的选择有关.当对纤维直径低的个体同时进行选择,代谢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本文综述了与选择净毛量高和低纤维直径相关的生理变化,以期为选择指标的改进提供参考信息.


不同繁殖季节规模化胚胎移植受体羊同期发情处理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繁殖与非繁殖季节大规模羊胚胎移植最优同期发情处理方法,依据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每个处理成本及结果对现有主要绵羊同期发情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海绵栓+PMSG250U+PG组获得同期发情率最高93.33%,与海绵栓组差异显著(P<0.05),移植受胎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成本较高。2次PG处理组鲜胚移植受胎率最高68.68%,与海绵栓+PG组、海绵栓+PMSG250U+PG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非繁殖季节,海绵栓+PMSG500U+PG处理方法获得同期发情率最高91.36%,与海绵栓+PMSG250U+PG、海绵栓+PMSG500U组差异极显著(P<0.01),鲜胚移植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在繁殖季节2次PG注射法效果较优,非繁殖季节海绵栓+PMSG500U+PG法结果较好。


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0
摘要:[目的]通过对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适应性的研究,为新类型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美国瑞士褐牛犊牛和母牛进行为期三年的饲养观察,对其生长情况、泌乳、繁殖性能、耐粗饲、耐热抗寒性能及疾病项目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在舍饲条件下,初生重平均为35.23 kg,6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19.81 g;12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24.16 g,生长发育良好。平均繁殖成活率为81.72%;一胎平均泌乳量为3 561 kg,二胎平均泌乳量为4 267 kg,三胎平均泌乳量为4 579 kg。[结论]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饲养条件下其生长发育良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 美国瑞士褐牛 舍饲 生长 生理指标 繁殖 泌乳 耐热抗寒


牛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黑龙江动物繁殖 》 2006
摘要:为了提高奶牛的繁殖力和胚胎移植的效果,本文结合生产实践,针对目前在牛繁殖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影响胚胎移植技术实施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