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模糊匹配)
9条记录
抗寄生虫中药活性成分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评价抗寄生虫中药水提物和有机溶剂粗提物体外对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从感染绵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24 h后,取活性大于95%的原头节(100μl,约100个)加入96孔板,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8 mg/ml (低浓度组)、1.6 mg/ml (中浓度组)、3.2 mg/ml (高浓度组)的鸦胆子、苦楝皮、辣蓼、石榴皮、使君子、槟榔、贯众、鱼藤、马蔺子、五倍子和仙鹤草等11种抗寄生虫中药的水提物,体外作用72 h后,伊红染色法检测原头节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下观察原头节的形态,计算死亡率;同时设相同浓度的阿苯达唑组和空白对照组。从具有体外抗原头节作用的中药中提取黄酮、多糖、皂苷和生物碱等粗提物,分别以终浓度1.00 mg/ml体外作用于原头节72 h后,观察原头节形态,计算死亡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对体外抗原头节效果明显的粗提物进行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中药水提物作用72 h后,鸦胆子、苦楝皮、辣蓼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边缘模糊,结构松散,基质溶解;其余8种中药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形态正常,各部分结构清晰;阿苯达唑组原头节生发层有轻微损伤;空白对照组原头节形态正常。体外培养72 h后,鸦胆子、苦楝皮和辣蓼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为(99.63±0.57)%、(90.89±1.10)%和(51.93±0.60)%,中浓度组分别为(85.97±1.50)%、(81.14±1.19)%、(42.46±0.56)%,低浓度组分别为(78.34±1.35)%、(77.27±0.92)%、(36.66±0.60)%,与空白对照组[(0.62±0.5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0 678.22、41 488.99、44 346.38,19 543.86、27 887.32、34 590.79,20 059.467、41 953.68、17 993.77,均P <0.01),与阿苯达唑组[(30.03±2.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 585.72、4 210.84、646.46,2 956.80、2 849.68、210.83,2 365.92、2 712.28、58.12,均P <0.01);其余8种中药水提物高、中、低浓度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鸦胆子黄酮、苦楝皮黄酮、鸦胆子皂苷、辣蓼皂苷和辣蓼生物碱组原头节皱缩、结构松散、基质溶解,原头节死亡率分别为(98.33±2.89)%、(96.67±5.77)%、100%、(99.33±1.15)%和(56.67±2.11)%,与空白对照组[(10.33±2.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584.00、563.71、3 808.47、3 099.52、14.65,均P <0.01);其余中药粗提物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出741、398种代谢产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从鸦胆子黄酮粗提物中鉴定出差异显著的黄酮类化合物4种,分别为漆黄素、5-甲基-7-甲氧基异黄酮、儿茶素和甜橙黄酮;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8种,分别为原花青素B2、槲皮素-3β-D-葡萄糖苷、枸桔苷、橙皮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黄豆黄素。结论 鸦胆子、苦楝皮和辣蓼水提物,鸦胆子黄酮、苦楝皮黄酮、鸦胆子皂苷和辣蓼皂苷有明显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阿苯达唑。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抗寄生虫中药 水提物 粗提物 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门静脉注射法建立细粒棘球蚴BALB/c小鼠高、低剂量(2 000、500原头蚴)肝脏模型,1、3及8个月后采集小鼠肝脏标本,Masson染色鉴定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的表达.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带肝脏组织的胶原染色比正常肝脏组织明显增多并形成了致密的环状结构,在囊壁周围广泛分布,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纤维化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化(α-SMA)染色显示,试验组小鼠肝脏中α-SMA主要表达在炎症浸润及肉芽组织增生区域,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α-SMA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化(Collagen Ⅲ)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肝脏组织中Collagen Ⅲ主要表达在血管周围,而在低剂量和高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中主要表达在病灶周围,且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点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综上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可导致肝纤维化,且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α-SMA、Collagen Ⅲ的表达水平随着胶原面积的增加而升高.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肝纤维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量PCR研究细粒棘球蚴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已构建的氧化胁迫下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消减cDNA文库中,筛选细粒棘球蚴在抗氧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重要基因。方法将前期研究中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氧化胁迫下细粒棘球蚴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进行蓝白斑筛选和菌落PCR分析后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利用BLAST在线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和BlastX分析。从文库中随机挑选4个未知新序列和抗氧化密切相关的TPx基因片段,利用定量PCR法研究氧化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情况。结果整个文库克隆测序结果获得重要基因的cDNA序列,如氧化还原酶、蛋白激酶、生长因子等。另有部分克隆在GenBank中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基因,可能代表了新基因。定量PCR结果显示:S88、H32-1两个基因在0.8mmol/LH2O2氧化胁迫的原头蚴中表达量分别上调为未经氧化胁迫原头蚴中的2.0和2.3倍,TPx基因片段当H2O2浓度大于0.8mmol/L时,其表达量增高。结论上述基因的上调表达很可能与细粒棘球蚴在抗氧化过程中的相关功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作为研究细粒棘球蚴抗氧化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氧化胁迫 抑制性消减杂交 荧光定量PCR 基因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体外培养成囊模型的建立

畜牧与兽医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原头蚴体外成囊发育的技术方法,为包虫病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在CO2培养箱中37℃条件下,单相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原头蚴,并用显微镜定期观察其大小及形态变化。结果发现:第10天原头蚴开始向囊发育;在第35~40天出现肉眼可见的囊,存活时间达100 d,最大囊可达2 mm,原头蚴成囊率达90%。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蚴 体外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SSH技术研究H_2O_2胁迫下细粒棘球蚴基因的表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H2O2胁迫下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以H2O2胁迫细粒棘球蚴cDNA为试验方(tester),正常生长的细粒棘球蚴cDNA为驱动方(driver),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研究H2O2胁迫下细粒棘球蚴基因的表达。结果文库扩增后得到124个阳性克隆,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将整个文库克隆进行测序,测得序列结果利用BLAST在线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和BlastX分析。结果获得重要基因的cDNA序列,如氧化还原酶、蛋白激酶、生长因子等。另有部分克隆在GenBank中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基因,可能代表了新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H2O2胁迫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消减cDNA文库,为研究细粒棘球蚴在抗氧化过程中的相关靶基因筛选奠定基础。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H2O2胁迫 抑制性消减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绦虫抗氧化蛋白TPx的免疫定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抗重组细粒棘球绦虫抗氧化蛋白TPx(rEgTPx)多克隆抗体对天然EgTPx的结合活性,探讨EgTPx在原头蚴内的分布。方法: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包囊内的原头蚴,经消化处理后制备石蜡切片。利用rEgTPx多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确定抗氧化蛋白EgTPx在原头蚴内的分布。结果:rEgTPx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天然EgTPx抗原表位,EgTPx广泛分布在原头蚴的体表皮层、皮下层和钙颗粒细胞内。结论:确定了EgTPx蛋白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内的分布,为研究EgTPx在原头蚴发育的生物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EgTPx 石蜡切片 间接免疫荧光 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细胞代谢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中国兽医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培育成功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细胞的天然代谢抗原,接种昆明小鼠,于接种后第14天给免疫小鼠接种人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1 000 个,于200 d 剖检观察有无包囊形成,病理切片鉴定;并用该抗原作为诊断抗原,使用间接血凝(IHA)、琼脂扩散(AGD)试验,检测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人血清。以多房棘球蚴病人血清、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抗原能使60% 的小鼠获得完全抵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攻击的能力,未完全获得保护的小鼠形成包囊的数量、大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为不育囊;使用该抗原IHA 检测31 份血清,阳性24 份,阳性率77.42% ,AGD检测30 份血清,阳性13 份,阳性率43.33% ,2 种方法对多房棘球蚴病人血清和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不起反应。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细胞系 抗原 免疫原性 反应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测定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为鉴定棘球地细胞系及棘球绦虫的遗传分类提供依据,本实验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拗染色体。从外科手术的包虫病人体内获取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按染色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并加以改进,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对141个分裂像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在5~20条之间,14~18条占明显优势。每一核型有一对染色体呈大棒状,似呈中间或亚中着丝粒,其余染色体呈方点状,似呈端着丝粒。本实验建立了适合棘球蚴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及其Western印迹分析

辽宁畜牧兽医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利用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其SDS—PAGE显示其共有29条蛋白多肽,主要成分为23、35、43、57、69和95KD。与羊阳性血清及犬阳性血清显色的条带分别为19条及12条,作用较强的条带分别为羊:35、40、43、57、69和95KD,犬:32、38、40、57和88KD。

关键词: SDS—PAGE Western印迹 细粒棘球蚴 原头蚴 蛋白多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