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畜花蠕形蚤的形态学研究
《草食家畜 》 2008
摘要:用眼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寄生在民丰县牦牛和绵羊体的花蠕形蚤进行了形态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寄生于牦牛体的花蠕形蚤雌蚤在大小、腹部颜色、体表结构上与羊体雌蚤都有明显的差异。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花蠕形蚤雄蚤抱器具有错位现象,同一雄蚤的两个可动突形态有所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虫体抱器上具有类似可动突的形态结构,该突起呈矛头状,位于可动突与不动突之间,其末端有一根长刺鬃。


花蠕形蚤若干生物生态学和形态特性研究
《地方病通报 》 2004
摘要:目的 为有效防治家畜蠕形蚤病 ,对主要病原花蠕形蚤Vermipsyllaalakurt的生物、生态及形态特性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于 2 0 0 3年 12月和 2 0 0 4年 3月在天山山地和昆仑山山地 (海拔 2 5 0 0~ 3 3 0 0m)绵羊体采集花蠕形蚤 ,带回乌鲁木齐 (海拔 90 0m )实验室 ,在T 19~ 2 2℃ ,RH 70 %~ 90 %条件下观察生活史。局部解剖口器、臀板和卵巢 ,观察形态特征。结果 每只孕蚤平均日产卵 19粒 ;卵的孵化率为 16.3 %~ 3 5 .5 %;卵期 7~ 13d ;1龄幼虫大多在 2~ 4d内死亡。成虫不能在小白鼠和乌鲁木齐市的绵羊体叮咬吸血。雌性卵巢小管数 3 4~ 5 2根。结论 在乌鲁木齐市实验条件下 ,只能完成卵的孵化而得到 1龄幼虫。想要完成全部生活史的观察 ,应在现场进行工作。该蚤的卵巢管数明显多于一般蚤 ,其繁殖力强 ,种群数量大 ,故对家畜危害极大 ,应加强防治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