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采收时间对骆驼刺种子质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种子的适宜采收时间,为提升乡土草种骆驼种子质量及刺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野外直接收获结合室内纸上种子萌发法,对结实初期(C1)及初期推迟 10 d(C2)、20 d(C3)、30 d(C4)、40 d(C5)、50 d(C6)收获的骆驼刺种子形态、种子水分含量、电导率、百粒重及种子萌发特征进行测定.[结果]随采收时间推迟,骆驼刺种皮色由红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种子长与宽呈下降趋势,百粒重、水分含量、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呈先增后降趋势,种子电导率、相对电导率、绝对电导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是C3 时期,为 88.33%和 25.73%;发芽势最高是C1 时期,为68.33%;种子百粒重最重是C4 时期,为0.303 g;种子含水量最高是C2 时期,为13.57%;种子表面积、长和宽最大是C1 时期,依次为0.21 mm2、0.58 mm和0.44 mm;种苗干重最大是C6 时期,为0.023 g;种子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及绝对电导率均为C1 时期最高、C3 时期最低.[结论]骆驼刺种子在种皮颜色开始变为浅褐色的结实初期即8月下旬采收较适宜.
关键词: 骆驼刺 收获期 种子形态 种子发芽率 种子质量 灰色关联分析


骆驼刺对后备羊生产性能、免疫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添加骆驼刺对后备羊生产性能、免疫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将体重(36.08±3.71)kg且健康的湖羊后备母羊30只,经体外和体内两次驱虫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K组)、骆驼刺添加5%组(A组)、10%组(B组)、20%组(C组)和40%组(D组)5组,每组6只,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试验过程中收集采食量、体增重数据,并采集饲料样、血样用于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20%组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料肉比(F/G)极显著低于对照组、5%组、20%组和40%组(P<0.01).(2)当骆驼刺添加量不小于10%时,总蛋白(TP)、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IgM)均有明显提高,其中TP含量10%组和20%组显著高于5%组(P<0.05);ALB含量10%组、20%组和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M 含量40%组极显著高于5%组(P<0.01),10%组和20%组显著高于5%组(P<0.05);10%组和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5%组、20%组和40%组(P<0.05);40%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组的经济效益最高,比对照组、5%组、10%组和40%组分别高87.14%、75.10%、74.76%和511.87%.日粮中添加10%以上骆驼刺可显著增加后备母羊免疫力,综合后备绵羊ADG、F/G、机体免疫力和经济效益,生产中建议添加20%的骆驼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骆驼刺潜在分布格局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61个骆驼分布点数据,和21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骆驼刺当前在有、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适宜生境分布,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预测未来(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四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骆驼刺适生区面积达132.29万km2,覆盖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部分面积.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温度季节性、降水的季节性和高程被确定为影响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加入人类活动强度因素之后,骆驼刺适生区面积显著下降至71.31万km2,且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此时,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强度和高程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最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区将产生一定的扩张.尤其在中高强迫(SSP370)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面积将随时间推移产生显著的增加,且这种扩张主要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展.骆驼刺能保留大部分原有生境,仅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少量收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骆驼刺能够在西北干旱区生存并扩张,故可将其作为防沙治沙的优良物种进行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 骆驼刺 潜在分布区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质心转移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