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褐牛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进展
《中国牛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回顾与总结近十年新疆褐牛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组学技术在遗传,育种,产品品质,消化道微生物和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新疆褐牛持续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CBI 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与新疆褐牛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到SCI文献 28 篇和中文文献 22 篇,共汇总分析50 篇文献.[结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疆褐牛经济性状基因包括:生长性状6 个基因,肉质性状7 个基因,泌乳性状10 个基因,抗病性状4 个基因.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和DNA甲基化)研究了新疆褐牛的遗传进化,基因组选择育种,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消化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抗乳房炎和抗呼吸道疾病的分子机理.[结论]新疆褐牛研究已进入组学时代,但相较于国内其他牛种起步较晚,文献数量较少,可借鉴和研究的空间比较大.应加强与内地省份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积极加入国内外有关牛组学的大型研究计划,利用其中的大数据资源和新算法或模型,深入挖掘新疆褐牛的遗传潜力和经济价值,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疆褐牛新品系,在种业振兴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新疆褐牛 PCR 基因组 转录组 蛋白质组 代谢组 宏基因组 DNA甲基化


苏博美利奴羊皮肤组织中WNT2基因的DNA甲基化与表达量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毛囊是皮肤的衍生物,WNT信号通路是已知与毛囊发育密切相关的通路之一,为研究WNT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WNT2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对羊毛性状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周岁苏博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并结合前期MeDIP-seq结果检测了WNT2基因在第5外显子及前后100bp处的DNA甲基化模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WNT2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WNT2基因在2组中的甲基化水平均较高,且2组的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同时,CpG11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表达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该位点可能与羊毛纤维直径有关,表明WNT2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对羊毛纤维直径有一定作用.本实验为后期深入研究DNA甲基化对毛囊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方法转基因动物的外源基因甲基化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3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克隆方法所获得的转基因绵羊的外源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以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通过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克隆和卵周隙内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成纤维细胞内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5,FGF5)分别导入绵羊体内,获得转基因绵羊,以CMV为启动子,利用完全重亚硫酸盐沉淀测序法检测绵羊尾部组织外源基因启动子及编码区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最高的是干细胞克隆,其次是体细胞克隆,卵周隙注射最低;eGFP编码区的甲基化水平以卵周隙注射最高,其次是干细胞克隆;FGF5编码区甲基化水平体细胞克隆高于卵周隙注射法。外源基因蛋白的表达量同其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克隆方法可能会影响外源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到外源基因的表达。


动物印迹基因与胚胎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动物繁殖 》 2011
摘要:基因印迹是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一种依靠单亲传递某些遗传性状的现象,即某些等位基因呈亲缘依赖性表达,另一等位基因不表达或表达极弱。配子和早期胚胎形成期是甲基化印迹擦除,建立和维持的关键窗口期,而此期恰为体外生产胚胎时卵母细胞和胚胎体外培养阶段,甲基化易受体外受精(IVF)、精子显微注射(ICSI)干预,进而干扰基因组印迹的建立和维持,导致印迹基因异常表达,影响胚胎和胎儿的发育。本文对基因印迹产生的机理、表达调控以及印迹异常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综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