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3A基因序列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缅甸98谱系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的3A编码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的演化、变异情况,将O型口蹄疫病毒株O/XJ/10-11接种于牛、乳鼠、猪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的适应毒,以各组织液中的口蹄疫病毒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3A基因,采用Vector NTI 11.5和DNA Star生物学软件对3A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牛、乳鼠、猪、BHK-21细胞4种宿主适应毒,3A基因较稳定,变异较少;变异均发生在3A的第99、114位氨基酸上,说明FMDV 3A基因的第99、114位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与宿主嗜性有关。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基因组的变异奠定了基础。


双佐剂口蹄疫A型、O型和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 2011
摘要:对中试生产的3批双佐剂口蹄疫A型、O型和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在新疆的阿克苏、伊犁、昌吉等地区进行了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效力和免疫持续期。结果显示,所有免疫的3 682头牛和33 240只羊(包含怀孕动物和幼畜)食欲、精神均正常,孕期动物无流产,对幼畜生长无影响,无其他不良反应,整个试验期内入试牛羊无口蹄疫发生。经200多头免疫牛6个月的定期采血,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显示免疫后第1~2个月内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峰,几何均值最高A型可达1∶558、O型可达1∶332、亚洲Ⅰ型可达1∶381;随后抗体水平有所下降,在第3个月后维持在一定的滴度直至第6个月。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可靠。
关键词: 口蹄疫 双佐剂 A型 O型 亚洲Ⅰ型 灭活疫苗 临床试验


口蹄疫病毒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的研究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08
摘要:对O型口蹄疫病毒OHM/02株和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AsiaⅠ-KZ/03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对牛的毒力较强,传代后毒力稳定,OHM/02株半数感染量(ID50)在107.5~108.25/0.2mL,AsiaⅠ-KZ/03株半数感染量(ID50)在106.75~107.5/0.2mL之间,适合做检验用毒;同时该2株毒易感染乳鼠,适应BHK21细胞,对乳鼠毒的半数致死量(LD50)OHM/02株毒在107.0~109.0/0.2mL,AsiaⅠ-KZ/03株毒在107.0~108.5/0.2mL;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证实,病毒的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细胞毒灭活疫苗均达到3个以上的PD50。通过病毒大规模生产工艺的探索(转瓶培养和悬浮培养)、疫苗佐剂的研究、免疫持续期的监测和安全性等试验,成功研制了口蹄疫病毒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


口蹄疫O型、AsiaⅠ型免疫抗体的检测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08
摘要:用口蹄疫O型和Asi aⅠ型双价疫苗对牛、羊进行免疫,于免疫后一个月和五个月,分别用口蹄疫O型和Asi aⅠ液相阻断ELISA型试剂盒进行抗体监测。结果牛在免疫后一个月,O型抗体水平≥1:128的占91.96%,免疫后五个月O型和Asi aⅠ型的抗体仍维持较好水平,≥1:128的比率接近50%,说明免疫效果较理想。同时对免疫后一个月血清的液相阻断ELISA法和正向间接血凝法(IHA)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相关系数为r=0.8854,说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较相近,两者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液相阻断ELISA法比IHA所测定的滴度普遍偏高。
关键词: 口蹄疫 O型 AsiaⅠ型 免疫抗体 液相阻断ELISA法 正向间接血凝法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