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绵羊源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2种候选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畜牧与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研究新疆绵羊源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D)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灭活疫苗与OmpH重组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为防控新疆地区绵羊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鉴定、药敏试验、耐药与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初步明确PmD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最佳灭活条件和佐剂筛选、安全性试验、原核表达等方法制备PmD灭活疫苗与PmD-OmpH重组疫苗,采取小鼠攻毒保护试验评价2 种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从绵羊肺脏中分离出1 株PmD,药敏试验显示,该菌为 7 重耐药菌,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具有 12 种毒力基因(exbB、exbD、hgbA、tonB、fimA、Oma87、OmpH、Psl、sodA、sodC、tbpA、toxA);致病性较强,对小鼠的最小致死菌量为2.2×105 CFU;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对相同血清型菌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 80%和 10%;灭活疫苗对血清型A、F和未知菌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0、20%和0,而重组疫苗的保护率则全为 0.本研究发现1 株强耐药、强毒力的绵羊源PmD,灭活疫苗对同种血清型菌株的保护性远高于重组疫苗,发病地区羊场可采用同种血清型灭活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绵羊巴氏杆菌病,对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关键词: 绵羊 荚膜血清D型 多杀性巴氏杆菌 生物学特性 灭活疫苗 OmpH蛋白 重组疫苗


羊巴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畜牧与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羊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羊常见多发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其中A型和D型是Pm最主要的致病血清型。巴氏杆菌病患羊临床症状以高热、肺炎、顽固性腹泻、关节炎、精神沉郁、高死亡率等为主,是当前致哺乳期羔羊死亡的最主要疫病,严重制约养羊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羊巴氏杆菌病的深入研究及报道甚少。本文对羊巴氏杆菌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病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例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及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绵羊的诊断
《草食家畜 》 2023
摘要:【目的】2022年7月新疆某地区羊场600只2月龄羔羊,其中100只出现反应迟钝、食欲下降、腹泻、体温高达40℃、死亡羔羊高达60只,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气喘、流鼻液和呼吸障碍,为了诊断该羊场出现的疾病。【方法】通过观察患病羊群的临床发病情况、对病死羊群的解剖检查、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特征初步判断为肺炎,细菌检测为杆状革兰氏阴性菌,PCR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为阳性、绵羊肺炎支原体检测为阳性。【结论】确定了新疆某地区羊场的呼吸道病变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造成的。
关键词: 绵羊 多杀性巴氏杆菌 溶血性曼氏杆菌 绵羊肺炎支原体 分离鉴定 诊断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绵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目前,众多的基因编辑工具中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系统应用最为广泛。CRISPR/Cas9及其衍生出的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 BE)和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 PE)系统使研究者可以在目标基因组中简单、高效地完成碱基的删除、插入和替换等修饰。CRISPR/Cas9相关基因编辑技术在生产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动物方面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绵羊作为具有许多重要经济性状的家畜,是理想的基因工程研究大动物模型。CRISPR/Cas9相关基因编辑技术已经用于绵羊基因组工程研究,如生产具有优良特性的品种,利用乳腺生产疾病治疗药物,构建用于人类疾病和再生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作者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出发,着重阐述了利用CRISPR/Cas9系统进行基因编辑的具体流程,并概述了CRISPR/Cas9系统在绵羊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CRISPR/Cas9系统 基因编辑 绵羊


羊脑包虫病CT、MRI影像特征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羊脑包虫病CT、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选择3只表现出脑包虫病典型症状的新疆细毛羊进行神经学检查及血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对其中2只羊头部进行CT和MRI扫查。最后进行病理剖检,观察病理解剖变化。动物神经学检查发现动物出现眼球震颤,双侧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减弱,动物的翻正反应、双侧独轮车反应存在异常;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CT影像可见颅内数量不等囊性低密度影,内部CT值与脑脊液相近,边界清晰,有占位效应,囊壁分布大量点状中等到高密度的原头节影像,其余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像。MRI影像可见颅内数量不等囊性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近,可见沿囊壁分布大量点状T1等信号,T2低信号的原头节影像,病灶周围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病理剖检可见充满澄清囊液的寄生虫包囊,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原头节。寄生虫包囊位置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结果说明羊脑包虫病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可准确定位寄生虫包囊数量和位置,显示病灶累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


羊源荚膜血清A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了确定新疆喀什巴楚县某羊场的羊只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等病因,本研究以病变肺脏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细菌培养法、细菌形态学观察和PCR鉴定及分型鉴定确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然后进行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病变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灰白色、透明、两端钝圆、呈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PCR鉴定及分型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血清型为A2型的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菌株对替米考星、乳酸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头孢拉定、盐酸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硫酸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硫酸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不敏感;小鼠致病性实验中18 h后小鼠陆续死亡,说明该分离菌株对健康小鼠有一定的致病能力。
关键词: 羊 溶血性曼氏杆菌 荚膜血清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由消化道线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影响绵羊健康和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该病传统的预防方法是使用化学驱虫药和加强饲养管理.但随着抗药虫株的出现和蔓延,严重的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使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中的应用,提高绵羊对消化道线虫的抗病性,是预防该病的重要补充策略.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表型选择性状面宽,但遗传进展缓慢,准确性差;分子标记确定性高,但抗性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基因间又存在互作,单独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面性不足,应将二者相结合.虽然已筛选出大量的消化道线虫的抗性遗传标记及候选基因,但抗病作用机制复杂,尚处于试验研究状态;抗病性状和生产性状之间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对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技术及筛选的基因位点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羊口疮混合感染的诊断与分析
《天津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探明新疆某羊场疑似羊口疮和羊胸膜肺炎感染死亡羊只的病原,本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对送检肺脏病料进行细菌培养,并用支原体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利用羔羊睾丸细胞对处理后的唇部痂皮病料进行毒株分离,分离到的毒株用羊口疮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根据细菌培养和PCR扩增判断死亡羊只的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用羊睾丸细胞成功分离到的毒株经PCR验证显示羊口疮阳性,通过动物回归试验羊口疮攻毒组羊只出现口唇部脓疱痂皮等羊口疮典型病变,综合说明死亡羊只为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口疮病原混合感染.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羊口疮毒株且该毒株有较强的致病性,为今后进一步研制羊口疮疫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