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伊犁河谷地域虻的鉴定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虻的分布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情况,通过对虻的形态学鉴定及其特异性基因(CO1)和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和检测了采自伊犁河谷区域的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虻为原虻属秋季原虻种,PCR扩增虻CO1基因和马伊氏锥虫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为653 bp和205 bp。结果发现,秋季原虻的CO1基因与已发表的丹麦株(MT584147.1)同源性为98%,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156只秋季原虻中携带伊氏锥虫的有9只,阳性率为5.7%(9/156),其阳性条带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伊氏锥虫基因同源性为99%。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虻样品进行鉴定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新疆巴楚县跳蚤叮咬人病例与综合防治措施
《草食家畜 》 2019
摘要:2018年新疆畜牧科学院"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干部被不明虫体叮咬,被咬处起疹,肿胀,奇痒.经对3批次结亲人员问询调查并对用粘板捕获的67只咬人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为人蚤.在此基础上采取的个人防护、现场喷药、环境卫生治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为南疆人蚤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双峰驼卵巢的形态观察
《黑龙江动物繁殖 》 2011
摘要:在冬春季节里,通过对87个双峰驼卵巢进行观察测量,研究其形态及卵泡、黄体数量分布情况。空怀的双峰驼的卵巢上可看到许多大小不同的卵泡、红体、黄体。在整个发情期都有较多的卵泡分布,其卵泡和黄体明显突出,形状一般为球形或者半球形,边界清晰,与其它哺乳动物明显不同。单个卵巢卵泡数最多可达69个,直径最大可达3.31 cm,黄体数最多可达7个,可存在不同阶段的退化黄体多达6个,黄体直径最大可达2.84 cm,其体积占到整个卵巢的3/4。大卵泡在左卵巢居多,可达70%,左侧卵巢上大卵泡数量、中卵泡数量、功能性黄体数量均多于右侧,说明左侧排卵的几率大于右侧。小卵泡数占卵泡总数的绝大部分,高达88.14%。随着卵巢上大卵泡数量的增加,大卵泡的直径、中小卵泡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随着卵巢上大卵泡直径的增加,大卵泡数量、中卵泡数量也有减小的趋势,说明优势卵泡对中小卵泡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功能性黄体的数量、直径和大卵泡的数量、直径呈负相关,差异显著。双峰驼大部分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退化萎缩,只有1~2个卵泡能成熟排卵。


家畜花蠕形蚤的形态学研究
《草食家畜 》 2008
摘要:用眼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寄生在民丰县牦牛和绵羊体的花蠕形蚤进行了形态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寄生于牦牛体的花蠕形蚤雌蚤在大小、腹部颜色、体表结构上与羊体雌蚤都有明显的差异。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花蠕形蚤雄蚤抱器具有错位现象,同一雄蚤的两个可动突形态有所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虫体抱器上具有类似可动突的形态结构,该突起呈矛头状,位于可动突与不动突之间,其末端有一根长刺鬃。


草原革蜱形态学及生活史研究
《草食家畜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在室内 (T :2 0℃~ 2 8℃ ,RH :5 0 %~ 82 %)条件下 ,较系统地观察了草原革蜱的形态学特点 ,对其生活史及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前人未报道的一些有关参数。本文进一步描述了草原革蜱的形态区分点 ,即个体大小、盾板颜色、须肢刺突、口下板齿型、雌蜱多孔区、气门板、缘垛、Ⅳ外距等方面的形态特征。


新疆绵羊进行性肺炎病毒与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形态研究
《中国兽医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新疆绵羊进行性肺炎病毒(OPPV)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CAEV)是有致密核心的粒子,在细胞培养中从感染宿主细胞的浆膜上以出芽方式繁殖,在基因组的5’末端及部分3’末端存在双层膜结构的颗粒。成熟的病毒呈球形、椭圆形,直径80~120nm,个别可达140nm。有一层包围内核的壳膜,壳膜由双层脂质内层和糖蛋白外层组成。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