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状态向量增强ByteTrack的新生羔羊活动量自动计算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母羊繁殖性能并及时发现分娩栏中的弱活力羔羊,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状态向量增强ByteTrack的新生羔羊活动量自动计算方法。针对传统ByteTrack算法在跟踪目标被遮挡时易发生身份切换的问题,引入置信度信息增强的状态向量,提高跟踪算法区分遮挡与被遮挡羔羊的能力。针对跟踪目标丢失导致轨迹预测不准确的问题,构建目标丢失期间的虚拟轨迹并重更新轨迹状态向量,以纠正轨迹误差。在获取各羔羊活动轨迹后,计算各羔羊帧间移动距离统计羔羊活动量。在江苏海门山羊研发中心采集的新生羔羊活动视频数据集上,测试状态向量增强的ByteTrack多目标跟踪算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在高阶跟踪精度、多目标跟踪精度、多目标跟踪准确度、IDF1得分上分别达到80.8%、86.1%、84.5%和92.2%,相较于现有算法的最高精度,分别提高2.7、0.2、2.3和3.9个百分点。该研究所提方法能够实现同窝多只新生羔羊的稳定跟踪,为新生羔羊活动量的自动计算、母羊繁殖性能的自动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动物 目标检测 多目标跟踪 数据关联 遮挡 羔羊活动量


猪肉引发厨房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猪肉为厨房沙门氏菌污染来源,计算其交叉污染即食食物导致沙门氏菌中毒的风险,探明厨房内引发交叉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采用文献数据分析我国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概率和水平,结合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建立沙门氏菌的生长模型,采用@Risk软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定量评估我国消费者因猪肉导致厨房即食食物交叉污染引发的沙门氏菌中毒风险。评估从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分析4个部分进行。结果:已收集到的数据统计显示,市场上生鲜猪肉沙门氏菌初始污染率为15.5%,从市场进入厨房再到冰箱冷藏放置,最后到接触砧板进行制作切割时,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平均值为-1.95(lg(CFU/g)),90%置信区间为-5.32~0.67(lg(CFU/g))。生鲜猪肉通过接触砧板、手和刀具等对即食食品发生交叉污染。通过生长模型、交叉污染模型等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消费者每人每天因食用即食食物摄入的沙门氏菌总量为-4.77(lg(CFU/g)),90%置信区间为-8.73~-1.24(lg(CFU/g))。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因生鲜猪肉导致沙门氏菌污染即食食物而引发的厨房沙门氏菌中毒概率为4.15×10-6,每年因此而引发的沙门氏菌病例数约为95 299例。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厨房的生鲜猪肉沙门氏菌初始污染水平对厨房中的交叉污染影响最大,而厨房中生熟混用也是导致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控制食物存放冰箱的温度和时间可以降低交叉污染风险。结论:我国厨房因猪肉交叉污染导致的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发生概率,最终取决于猪肉在进入厨房时的整体污染水平、消费者厨房生熟分隔的习惯以及冰箱使用习惯等,而这些又与季节和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关键词: 沙门氏菌 生鲜猪肉 即食食物 交叉污染 定量风险评估


蒸汽爆破发酵棉秆饲喂绵羊效果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蒸汽爆破与微生物发酵联合处理的棉秆对育肥期绵羊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5月龄的巴音布鲁克公羊30只,依据体质量进行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棉秆组和玉米青贮组,每组10只。试验期40 d。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采食量在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的日增质量比棉秆组高49.21%(P<0.05);玉米青贮组的日增质量比棉秆组高44.45%,具有显著趋势(0.05
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玉米青贮组。玉米青贮组的血液球蛋白质量浓度比蒸汽爆破棉秆组和棉秆组低17.02%和20.01%,差异显著(P<0.05)。玉米青贮组的血液总蛋白质量浓度比棉秆组低11.90%(P<0.01),比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低7.86%(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比玉米青贮组低18.68%(P<0.05)。棉秆组的谷丙转氨酶比玉米青贮组和蒸汽爆破发酵棉秆组高69.80%和77.67%,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青贮组的血液胆固醇摩尔浓度比棉秆组低36.13%(P<0.05)。低密度脂蛋白摩尔浓度玉米青贮组比棉秆组低50.00%(P<0.05)。试验结果说明:棉秆经蒸汽爆破发酵后,其饲喂品质高于棉秆而低于玉米青贮,对育肥羊的安全性要优于粉碎棉秆,能减轻对绵羊机体的伤害;育肥羊的增重效果高于棉秆而接近玉米青贮,料肉比高于玉米青贮而低于棉秆。在棉花种植区,利用蒸汽爆破和微生物发酵技术联合处理棉花秸秆,可能有助于棉花秸秆的饲料化利用。


日粮类型对细毛羊甲烷排放及代谢物碳残留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减少或控制反刍动物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的方法,该文就日粮类型对绵羊甲烷排放及代谢物中碳残留的影响进行探讨。试验选择60只4月龄、体重为25kg左右的新疆细毛羊进行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成4组。Ⅰ组和Ⅱ组日粮精粗比为2:8,Ⅲ组和Ⅳ组日粮精粗比为4:6,Ⅰ组和Ⅲ组粗饲料为玉米秸秆,Ⅱ组和Ⅳ组粗饲料为玉米青贮。结果表明,用玉米青贮完全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绵羊时,甲烷产量Ⅱ组比Ⅰ组显著降低(P<0.01),Ⅳ组比Ⅲ组降低了12%(P>0.05)。当粗饲料为玉米秸秆时,产甲烷效率随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降低(P<0.05)。当粗饲料为玉米青贮时,产甲烷效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代谢物中的碳残留量Ⅳ组比Ⅰ组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Ⅳ组分别比Ⅰ组和Ⅲ组降低16.67%和9.09%(P>0.05)。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类型对新疆细毛羊排放甲烷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代谢物中碳的残留量。


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监测新疆北部天然草地牧草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0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1992~ 1994年牧草产量资料、NOAA/ AVHRR资料分析了北疆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卫星植被指数都存在周年变化 ,用卫星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差异 ,但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荒漠草地监测效果好 ,利用实测资料建立了新疆北部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监测模型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牧草产量 NOAA/AVHRR 遥感 监测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