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褐牛乳用性能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舍饲与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乳成分的差异,分析乳成分变化的规律及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选用昭苏县草原放牧新疆褐牛52头和乌鲁木齐种牛场舍饲新疆褐牛154头,跟踪测定其产奶量、乳成分。结果显示,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主要乳成分指标极显著高于舍饲条件下(P<0.01);产奶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4(P<0.01)、-0.245(P<0.01);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1(P<0.01)。因此,新疆褐牛舍饲条件下产奶量高于放牧条件下产奶量;除电导率和体细胞数外,新疆褐牛其它乳成分指标在放牧条件下均高于舍饲条件下。


DGAT1基因K232A突变位点在3个中国荷斯坦母牛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产奶量的相关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acyl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1)基因是影响奶牛产奶性状的主效基因之一,其第八外显子上的第232位的赖氨酸转化为丙氨酸(K232A)的错义突变是影响产奶量、乳脂和乳蛋白含量的因果突变。本研究利用GenBank中已公布的牛DGAT1基因DNA序列,于K232A位点两端设计引物,采用PCR-RFLP方法鉴定来自新疆和江西的3个中国荷斯坦母牛群体共454个个体DGAT1基因K232A突变位点的基因型,使用SAS9.0软件分析供试群体基因型分布及其与产奶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K等位基因为441bp的PCR扩增片段,A等位基因为完全切开的202bp和239bp两片段。新疆1、新疆2和南昌金牛3个荷斯坦母牛群体在该位点上K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1.9%、42.4%和27.2%;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48.1%、57.6%和72.8%。DGAT1基因K232A突变位点与三个母牛群体日平均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3个群体中KK型个体产奶量均低于AA型个体,但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产奶量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DGAT1基因在中国奶牛群体中的遗传效应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良种奶牛提供参考。


瘤胃微生态制剂对泌乳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草食家畜 》 2005
摘要:选择健康、泌乳月龄、年龄、胎次、产奶量相对接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随机分为2组。在饲料配方、饲养管理及其他环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试验组添加了瘤胃微生态制剂,对照组不添加,进行为期37d的饲养试验。称重并记录预试期和试验期每头牛的日产奶量。结果试验组试验后比对照组平均日产奶量提高了1.97kg;试验组试验后比试验前平均日产奶量提高了1.93kg;转换成经济效益每天可增收3.05元。由此说明,瘤胃微生态制剂能提高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增加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