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卵母细胞老化对绵羊胚胎早期发育及胞质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卵母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发生老化,老化严重影响卵母细胞的质量及发育潜能,进而影响体外胚胎生产、克隆等生物技术的效率。本文系统地讨论了老化对绵羊孤雌胚、核移植胚和单精注射后的胚胎发育潜能以及胞质内GSH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绵羊卵母细胞在成熟培养到30 h就已经发生老化,并且老化降低了卵母细胞质量和后续胚胎发育能力,但是不影响胞质内GSH含量。由此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控制卵母细胞成熟的时间和适时的体外操作来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和促进胚胎发育。这些结果还可以指导操作,降低核移植、单精注射等技术应用于基础研究时引起的操作误差,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品种、季节因素对放牧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 》 2009
摘要:对3月龄安杂牛、新褐杂牛、荷斯坦牛公犊进行放牧补饲。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安杂犊牛、新褐杂犊牛、荷斯坦犊牛在5-8月份夏季天然草场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受季节性的牧草质量及连续放牧食入性牧草营养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不同月份平均日增重水平差异显著(P<0.05)。随着动物生长需要的增加与牧草营养的变化,犊牛在6月上旬有一个生长高峰,之后在7月上旬也有一个相对增重高峰,7月下旬至试验结束,平均日增重持续下降。三种犊牛在体高、腰角宽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肉牛补饲从6月下旬开始较适宜,补饲量根据生产计划做适当调整。


新疆畜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农业网络信息 》 2009
摘要: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畜牧业信息化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疆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新疆畜牧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特点。该平台的建设,将为新疆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畜牧兽医杂志 》 2008
摘要: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 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 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 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超细型羊毛季节性生长规律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08
摘要:利用特制染料标记120只超细型羊不同生长阶段羊毛,研究羊毛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细型羊毛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部试验羊羊毛直径、生长速度均在夏季放牧期最高,分别为18.09μm、18.56μm、20.35μm和0.26 mm/d0、.26 mm/d0、.27 mm/d;幼龄母羊和成年母羊羊毛直径在春季放牧期最低分别为15.97μm、16.58μm,生长速度在冬季舍饲期最低分别为0.22 mm/d、0.20 mm/d。


再论和田羊羊毛品质的提高与发展
《草食家畜 》 2007
摘要:本文在和田羊羊毛、导入外血的羊羊毛所进行的实验室分析和纺织产品的扩展试验曾发表过《和田羊羊毛的提高、发展》一文的基础上,针对如今和田羊羊毛中已出现的新类型,分别对检测和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作者认为新和田羊类型的出现是一个飞越的发展,为此再论其品质的促进提高与发展,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根据和田羊毛的特征和纺织工业工艺的需求。提高毛被的底绒比例应不少于50%。底绒细度保持22μm左右,毛辫长度应不超过250mm。减少干死毛,改善毛被密度,提高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