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和田地区某鹅场鹅群细菌性疾病的调查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调查新疆和田地区鹅群发病和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试验以和田地区某鹅场5 740只雏鹅为研究对象,连续21 d记录鹅群每日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鹅临床症状,死亡鹅病理变化,采集病死鹅的内脏样品296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菌株种类。结果表明:鹅群总发病率为95.73%,总死亡率为73.87%;主要临床症状共有7种,分别为腹泻、神经症状、腹泻合并神经症状、口鼻流血、眼睛变白并肿胀、头部肿大、关节肿胀;病理变化有9种,分别为肝脏肿大、淤血,肝脏发黄,肝脏上有白点,肝脏上有白色节结,心周炎和肝周炎,尿酸盐沉积,腺胃乳头出血,腹水,肠道出血;从296份内脏样品中共分离得到240株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0%(222/296)、4.4%(13/296)和1.7%(5/296),混合感染率为2.4%(7/296)。说明该鹅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淤血为主,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等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发病情况复杂。
关键词: 鹅 流行病学调查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奇异变形杆菌


猪肉引发厨房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猪肉为厨房沙门氏菌污染来源,计算其交叉污染即食食物导致沙门氏菌中毒的风险,探明厨房内引发交叉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采用文献数据分析我国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概率和水平,结合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建立沙门氏菌的生长模型,采用@Risk软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定量评估我国消费者因猪肉导致厨房即食食物交叉污染引发的沙门氏菌中毒风险。评估从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分析4个部分进行。结果:已收集到的数据统计显示,市场上生鲜猪肉沙门氏菌初始污染率为15.5%,从市场进入厨房再到冰箱冷藏放置,最后到接触砧板进行制作切割时,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平均值为-1.95(lg(CFU/g)),90%置信区间为-5.32~0.67(lg(CFU/g))。生鲜猪肉通过接触砧板、手和刀具等对即食食品发生交叉污染。通过生长模型、交叉污染模型等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消费者每人每天因食用即食食物摄入的沙门氏菌总量为-4.77(lg(CFU/g)),90%置信区间为-8.73~-1.24(lg(CFU/g))。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因生鲜猪肉导致沙门氏菌污染即食食物而引发的厨房沙门氏菌中毒概率为4.15×10-6,每年因此而引发的沙门氏菌病例数约为95 299例。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厨房的生鲜猪肉沙门氏菌初始污染水平对厨房中的交叉污染影响最大,而厨房中生熟混用也是导致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控制食物存放冰箱的温度和时间可以降低交叉污染风险。结论:我国厨房因猪肉交叉污染导致的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发生概率,最终取决于猪肉在进入厨房时的整体污染水平、消费者厨房生熟分隔的习惯以及冰箱使用习惯等,而这些又与季节和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关键词: 沙门氏菌 生鲜猪肉 即食食物 交叉污染 定量风险评估


内蒙古羊屠宰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动物检疫 》 2018
摘要:为了解内蒙古地区羊屠宰场各屠宰环节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携带情况,评估是否存在污染风险,选取不同规模屠宰场,用棉拭子法分别采集不同屠宰环节样品349份,36 h内进行试验;应用PCR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对鉴定为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株进行16S r DNA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从刚宰杀的羊胴体表面和环境中共分离到致泻性大肠杆菌12株,其中11株携带毒力基因elt,1株携带毒力基因eae和elt;大中型屠宰场(1.21%)的致泻性大肠杆菌阳性率低于小型屠宰场(5.43%),不同规模屠宰场的预冷间均未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从屠宰环境中分离出1株携带inv A基因的沙门氏菌,阳性率为0.29%;经高压冲洗和排酸预冷等屠宰工艺后,在羊胴体表面均未发现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不同来源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中国动物检疫 》 2017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畜禽中沙门氏菌的携带状况及其毒力和耐药性,为动物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控提供数据和依据。[方法]从山东、吉林、江西、新疆和云南等地区采集样本,用国标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用沙门氏菌血清型试剂盒检测血清型,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最后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健康畜禽和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分别为20.67%(141/682)、6.13%(45/734)。发现4种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42.6%)、印第安纳(26.2%)、肠炎(17.7%)和汤普森(17%)。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检测SPI-1~SPI-5上的5个核心蛋白基因和spv A、B、C、D和R毒力质粒基因,其中健康畜禽样本中沙门氏菌毒力岛上的基因携带率与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携带率基本一致,但发病畜禽中的菌株毒力质粒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畜禽。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除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外,发病动物中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比健康动物中的高。猪源与鸡源沙门氏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呋、氧氟沙星、粘杆菌素的耐药率差异显著,对其他抗菌药物略有差异,但不显著。健康畜禽中的多数沙门氏菌株耐药1~2种,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5.32%;发病畜禽中耐药10种以上的沙门氏菌占分离株总数的44.44%。[结论]发病畜禽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比健康畜禽中的低,但其毒力质粒基因的携带率较健康畜禽中的高,且耐药情况较严重,多重耐药率高。该分析结果可为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沙门氏菌在冷冻猪肉中的失活动力学特征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6
摘要:为探明沙门氏菌在冷冻猪肉中的存活特性,本实验用生理盐水作对比,将两种基质分别进行高浓度和低浓度初始人工污染后,存放于-20℃冷冻温度下。在不同的时间间隔,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两种基质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平板计数,记录具有活性的沙门氏菌数量,绘制存活曲线,并应用Origin 8.0软件对残存曲线进行Logistic模型拟合,并通过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_f)、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4个参数对预测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结果显示,Logistic模型可以比较好地描述-20℃冷冻猪肉和生理盐水中沙门氏菌的失活动力学特征。猪肉中沙门氏菌经过冷冻保存80 d后,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残存率分别为80.3%和74.7%;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经过冷冻保存80 d后,高浓度污染的残存率仅为37.9%,低浓度污染的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在第20 d时,就已经无法检测到具有活力的细胞。通过比较可以初步得知,-20℃冷冻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存活能力明显强于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不同初始污染浓度的沙门氏菌在-20℃下的存活能力也有所不同。


山东部分生猪屠宰场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动物检疫 》 2015
摘要:[目的 ]初步调查分析山东部分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了解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鲁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不同规模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样品共1012份,分离疑似沙门氏菌并利用PCR方法和血清凝集反应进行鉴定,单因子血清进一步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共分离鉴定沙门氏菌202株;鲁东、东北、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27.2%、12.6%、34.6%、12%和13.5%;沙门氏菌分离株共有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S.derby)、鼠伤寒(S.typhimurium)、汤卜逊(S.thompson)为主。[结论 ]山东地区部分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存在较严重的沙门氏菌污染现象,应加强屠宰环节致病菌监测,并在屠宰全程严格执行良好生产规范。


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研究现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沙门氏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全球每年因沙门氏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位居细菌性中毒事件首位,绝大多数污染源来自畜禽及其粪便、蛋类、水等。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沙门氏菌无疑将成为公共卫生新的挑战。通过现有资料,着重对美国和我国沙门氏菌污染和中毒研究报道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分析了沙门氏菌在食品中污染的种类与现状,探索其特定环境下相对应的污染规律,为政府对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采取控制措施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理论指导,为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鲜猪肉冷藏过程中沙门氏菌生长预测模型的选择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5
摘要:本文选择修正的Gompertz模型和Baranyi&Roberts模型两种初级模型,分别通过Origin8.0软件和DMFit软件,将沙门氏菌在4、7、10、12和15℃鲜猪肉上的生长曲线进行拟合。以平方根方程为基础建立二级模型,描述猪肉冷藏温度对沙门氏菌最大生长速率的影响,通过偏差因子(Af)、准确因子(Bf)及均方根误差(RMSE)分析进行检验,选取最适生长模型。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沙门氏菌在鲜猪肉上未见生长,无法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其余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均能通过修正的Gompertz模型和Baranyi&Roberts模型进行很好地描述。通过对二级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基于Baranyi&Roberts模型所建立起的二级模型的偏差因子(Af)1.03、准确因子(Bf)0.97及均方根误差(RMSE)0.0035均优于修正的Gompertz模型所建立的二级模型的偏差因子(Af)1.12、准确因子(Bf)0.90及均方根误差(RMSE)0.0483。因此可以得出,Baranyi&Roberts模型比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更好地预测7~15℃冷藏温度下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情况。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