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犊牛免疫功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24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水平紫苏籽提取物对西门塔尔断奶母犊免疫功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日龄相当、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断奶母犊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实验组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及2.0‰的紫苏籽提取物。实验期60 d,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整个实验周期记录犊牛腹泻及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发病情况,实验结束时采集犊牛静脉血液,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紫苏籽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断奶犊牛粪便及呼吸道健康评分、降低犊牛腹泻及BRD发病率,且添加量越高,效果越显著;显著降低断奶犊牛血清ALT、AST、TCHO、TG、BUN指标,显著提高血清Ca、PHOS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含量。表明紫苏籽提取物能够有效促进断奶犊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并有效抑制断奶犊牛的应激反应,增强断奶犊牛的免疫力。


健康安格斯犊牛与IBRV感染犊牛鼻腔菌群变化比较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是一种对全球养牛业造成严重影响的牛呼吸系统病毒。对新疆南疆地区4个规模化安格斯肉牛繁育场1月龄安格斯犊牛进行IBR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探讨IBRV感染犊牛的鼻腔菌群变化。临床调查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的1月龄安格斯犊牛,采集犊牛鼻拭子,进行IBRV PCR检测,依据PCR检测结果,随机选取单纯IBRV阳性犊牛(P组)和IBRV阴性且无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健康犊牛(N组)各10头,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选择V3和V4可变区使用Illumina平台对鼻腔菌群DNA片段进行双端(Paired-end)测序,分析两组犊牛鼻腔菌群组成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该牛场犊牛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共计922头,犊牛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2%(922/11 215);其中死亡98头,病死率为10.6%(98/922)。样品IBRV检出率为22.0%(50/227)。与N组犊牛鼻腔菌群分类单元数相比,P组犊牛在门、纲、目、科水平上呈极显著增加(P<0.01),且属水平也呈增加趋势(P=0.056)。Alpha多样性显示,P组犊牛鼻腔菌群均匀度(Pielou_e)和覆盖度(Goods_coverage)指数显著高于N组犊牛(P<0.05),Beta多样性中P组犊牛鼻腔菌群结构与N组犊牛有显著差异(P<0.05)。菌门和菌属差异性显示,P组犊牛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极显著低于N组犊牛(P<0.01),绿弯菌门、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丰度极显著高于N组犊牛(P<0.01);P组犊牛的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丰度显著低于N组犊牛(P<0.05),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高于N组犊牛(P<0.05)。P组犊牛在MetaCyc代谢通路中存在9条代谢通路变化,在KEGG代谢通路丰度预测中存在7条代谢通路变化,主要和参与合成,炎性反应标志物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相关。此外,两组间鼻腔菌群在细胞功能、物质运输、分解和合成代谢以及疾病发生等预测功能方面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呼吸道症状病牛群中IBRV感染和鼻腔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明犊牛感染IBRV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安格斯肉牛 犊牛 鼻腔菌群 代谢通路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犊牛梭菌性肠炎的诱发因素和防制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犊牛梭菌性肠炎是肠道中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释放α、β毒素造成.本文分析千头规模奶牛养殖场近十年的犊牛梭菌性肠炎诊疗记录,发现该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年发生率1%~2.5%,发病犊牛多集中在8~60日龄,治疗状态下病程多为2~6 d,共同症状是排暗红色或鲜红的恶臭粥样粪便,病死率接近100%.结合相关研究报道,确定外界环境突变、饲养管理失误等造成的应激和滥用抗生素是该病的主要诱因,故建议规模化养殖场在生产实践中应严格遵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在控制犊牛腹泻治疗中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该病的发生;同时,建议对干奶期的成母牛进行羊用梭菌三联四防疫苗的免疫,并同步做好新生牛的初乳管理.该实践总结将为在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工作的临床兽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梭菌性肠炎 产气荚膜梭菌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 犊牛 疫病防治


犊牛化脓性肺炎的诊治
《新疆畜牧业 》 2017
摘要:为有效控制犊牛化脓性肺炎造成的犊牛死亡和淘汰,通过病例比较、治疗案例分析和应对方案的临床应用,推测犊牛化脓性肺炎可能为应激条件下,化脓隐秘杆菌或荚膜A型巴氏杆菌爆发导致,并总结出"及早发现,预防性治疗"的方法,通过2年的临床实践,使本牧场犊牛因肺炎死亡和淘汰率控制在5%以内。


新疆褐牛饲养管理技术探讨
《兽医导刊 》 2015
摘要:新疆褐牛是优良的乳肉兼用品种,是新疆当地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其主要产地是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区。本文结合了新疆褐牛的饲养管理情况,分析0~3月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从而为新疆褐牛的饲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新疆褐牛导入美国瑞士褐牛后代犊牛放牧补饲试验
《中国牛业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褐牛导入杂交后代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性能与适应性。[方法]选择美新褐杂交F1代、F2代犊牛68头,并按品种类型、性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为放牧补饲生产,对照组为天然放牧生产。[结果]表明:美新褐牛F1代、F2代犊牛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显著(P<0.05),试验组F1代较F2代公牛日增重提高10%,对照组F1代较F2代公牛日增重提高16.95%,试验组F1代较F2代母牛日增重提高10.39%,美新褐牛F1代犊牛在试验中期(7月15日~8月15日)的补饲效果最好,公、母犊牛补饲收益为3.1元/(头.日)与3.25元/(头.日),美新褐牛F2代犊牛在试验前期(6月15日~7月15日)的补饲效果最好,公、母犊牛的补饲日收益分别为3.3元/(头.日)与0.9元/(头.日)。[结论]建议:①牧区充分利用F1代的杂交优势开展生产,并在F2代的基础上适当的使用母本新疆褐牛公牛进行回交,提高放牧生产适应性;②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犊牛放牧补饲技术在伊犁河谷以6~8月应用效果最佳。


肉牛早期断奶试验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早期断奶技术对不同品种肉用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在草原牧区应用犊牛代乳料产品开展了不同品种犊牛的早期断奶工作,[结果]表明:安杂牛、新褐杂牛、荷斯坦牛三组间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杂组增重成本8.25元/kg,新褐杂增重成本组9.27元/kg,荷斯坦组增重成本9.62元/kg,但安杂组的效益略好,荷斯坦组效益略差。在骨骼的生长发育上,从累计增长的效果来看,安杂牛同比相同阶段龄的新褐杂牛与荷斯坦牛,组间体直长与体斜长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本试验方案下,犊牛早期断奶成本低,效果好,安杂牛较新褐杂牛与荷斯坦牛相比,生长发育快,增重效果好,建议在牧区推广使用犊牛代乳料的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提高对肉用品种犊牛的培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