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growth trait(模糊匹配)
10条记录
不同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及部位肉品质差异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测定.随机从G1-24m(n=101)、G2-24m(n=75)、G3-24m(n=20)、G1-30m(n=53)、G2-30m(n=44)、G3-30m(n=20)组各选取8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对肉用褐牛外脊、小黄瓜条、辣椒条3个部位肉进行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质构参数分析.[结果]G3-30m组公牛胸宽、髋宽、坐骨端宽、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显著高于G1-30m和G2-30m组(P<0.05).与《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DB65/T 3791-2015)相比,除G1-24m组公牛体高、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0.53%和-0.64%,以及G2-24m组公牛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1.18%之外,其余指标均超出《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中指标要求.在肉品质方面,外脊嫩度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但保水性较差;3个部位肉适口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改良和选育,肉用褐牛的体格增大、胸围增长、体躯紧凑、肉用性能提高.

关键词: 肉用褐牛 生长性能 肉用性能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皮山红羊双羔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体尺相关性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皮山红羊双羔生长发育规律,实验选择0~12月龄、健康状况良好的120只皮山红羊羔羊,测量、记录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尾长、尾宽、尾厚性状,通过SPSS 19.0 软件分析各性状平均值,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 种生长曲线模型拟合分析得到相关参数,同时进行各个体尺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皮山红羊公、母羔各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变化差异显著,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尾长、尾宽、尾厚在 0~1 月龄段增长最快,公、母羔体重、胸围在 2~3 月龄差异明显;Gompertz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Logistic模型,Von Bertalanffy为最佳拟合模型;0 日龄羔羊体重与体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公羔体长与体重相关系数、直接作用最大,母羔管围与体重相关系数、直接作用最大.

关键词: 皮山红羊 体重 生长曲线 模型 相关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杜泊羊生长发育规律及肥育性能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CSCD

摘要:为了系统地了解黄淮杜泊羊的体型外貌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和肉用性能,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对黄淮杜泊羊羊群进行了体型外貌评定,体尺、体重测定和羔羊育肥试验。结果表明,黄淮杜泊羊肉用体型特征明显;早期生长速度快,6月龄和周岁公羊体重能达到24月龄时的48.67%和76.89%,母羊能达到74.57%和92.58%;在体尺发育方面,6月龄和周岁公羊体高分别为24月龄时的88.56%和94.36%、母羊为84.20%和92.40%,公羊体长分别达到85.33%和95.92%、母羊分别达到86.22%和99.23%,公羊胸围分别达到86.29%和89.76%、母羊分别达到89.43%和91.58%,公羊腿臀围分别达到82.48%和95.86%、母羊分别达到92.36%和99.13%;肥育效果明显,黄淮杜泊羊肥育期公母羊体重达到了60.32±1.80 kg和53.37±1.94 kg,公母羊日增重分别为318.67 g和274.30g;饲料转化率高,公母羊料肉比分别为3.49∶1和4.05∶1。说明黄淮杜泊羊肉用体型明显,早期生长发育快,肥育效果明显,饲料转化率高,适合在黄淮地区作为专门化肉羊品种进行产业化推广。

关键词: 黄淮杜泊羊 生长发育 肥育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不同比例甘草茎叶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羊生长性能、血液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甘草茎叶(Licorice stem and leaves,LSL)替代粗饲料制成全混颗粒饲料对巴什拜羔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择3-4月龄、体重相近(22.64±2.34)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巴什拜羔羊36只,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分别是对照组、25%甘草添加组、50%甘草添加组、75%甘草添加组。4组日粮水平基本一致,试验预饲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各处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增重、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均有所提高,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5%LSL组增重效果和平均日增重以及饲料转化率高于50%LSL组及75%LSL组。各处理试验组之间血液甘油三酯含量和总胆固醇含量差异显著(P<0.05),钙含量各处理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25%LSL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和50%LSL组及75%LSL组,总蛋白、白蛋白、钙和磷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50%LSL组及75%LSL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含量各处理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25%LSL组免疫球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和50%LSL组及75%LSL组。结论甘草茎叶适宜比例替代日粮中粗饲料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血液性状及增强免疫的趋势,25%的替代比例饲喂效果较好。

关键词: 甘草茎叶 巴什拜羊 生长性能 血液指标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素对安格斯与夏洛莱肉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摘要:通过安格斯、夏洛莱2个纯种牛不同季节出生后代生长发育早期的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格斯犊牛5月出生与7月出生相比体尺较小,且差异显著(P<0.05);但在6月龄与12月龄体尺、体重上,5月出生犊牛生长发育优于7月出生牛(P<0.01);夏洛莱犊牛2—5月出生与9—12月出生在体重、体尺上差异不显著(P>0.05),6月龄时体斜长、管围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胸围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12月龄(周岁)时2—5月出生牛体尺、体重优于9—12月出生牛。同时,品种因素对出生重、体尺有显著影响,同等饲养管理方式下安格斯牛的生长发育较夏洛莱牛快,因此北疆地区应该优先使用安格斯品种的早熟性发展肉牛业,春季出生犊牛1岁前生产性能高的特性在养牛业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环境因素 安格斯牛 夏洛莱牛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角陶赛特绵羊18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与早期生长发育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的UMP、MNS19A、CSSM18、BDKRB、MULGE6、MULGE5等6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基因多态性,并研究这6个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对无角陶赛特绵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新疆玛纳斯新澳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种羊场163只无角陶赛特绵羊羔羊血液,利用微卫星分型方法分析6个微卫星标记在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非遗传因素对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然后选择基因效应显著影响的生产性状,用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微卫星标记UMP、MNS19A、CSSM18、BDKRB、MULGE6、MULGE5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4,5,5,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55,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698,这6个微卫星标记在该研究群体均表现中度或者高度多态,且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CSSM18显著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P<0.05);微卫星标记MNS19A显著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P<0.05),极显著影响2月龄胸围(P<0.01);微卫星标记BDKRB极显著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2月龄胸围、3月龄体质量(P<0.01),显著影响3月龄臀宽(P<0.05)。分析比较这3个微卫星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平均生产性能,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MNS19A和BDKRB不同基因型间的平均生产性能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卫星标记MNS19A和BDKRB可以作为无角陶赛特绵羊相应生长性状的分子筛选标记。

关键词: 无角陶赛特绵羊 微卫星标记 基因型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褐牛POU1F1基因多态性分析及早期生长曲线比较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1,POU1F1)基因是POU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对哺乳动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主要的调控作用。采集116份新疆褐牛血样,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POUIFI基因第6外显子HinfI位点有多态性,新疆褐牛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等位基因A/B的频率分别为0.375/0.625。3种不同基因型间个体出生体质量及1~5月龄体质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6月龄体质量与AA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应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新疆褐牛POU1F1基因3种基因型个体进行生长曲线拟合,所选生长曲线模型均可以较好地预测机体的生长发育情况,拟合优度(R2)均大于0.995。AA、AB、BB基因型3种生长曲线比较,BB基因型具有极限体质量大,生长速率快,拐点体质量及生长拐点月龄大等特点。

关键词: 新疆褐牛 POU1F1基因 PCR-RFLP 生长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2至7月在乌鲁木齐种牛场跟踪测量的272头1~6月龄新疆褐牛犊牛体尺、体重数据为基础材料,探索了舍饲新疆褐牛犊牛的生长规律,分析了其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性,构建了估测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舍饲新疆褐牛犊牛随着月龄的增加,相对于其他几个性状,更趋向于胸围和体重的快速增长;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0.913、0.964、0.851,经检验四个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4个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于公犊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975和0.973,对于母犊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均为0.97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关键词: 新疆褐牛犊牛 生长曲线 相关系数 回归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在厌氧菌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

动物医学进展 2005

摘要:测定了产气荚膜梭菌B型、D型和腐败梭菌在新研制的厌氧菌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和产毒能力等特性。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可以在新培养基中良好生长和产毒。产气荚膜梭菌B 型经2 h 的适应期后,很快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到8 h细菌密度接近最高值,OD630为4.329;经检测,培养4 h~24 h的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培养物上清)1μL~2μL可致死KM小鼠。产气荚膜梭菌D型的生长速度也较快,无适应期就直接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到12 h 时细菌密度最高, OD630 为1.75;细菌最佳产毒期在6 h~14 h,培养物上清0.5μL~0.65μL可致死KM小鼠。腐败梭菌生长速度较慢,经6 h的适应期后,才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到14 h时细菌密度最高,OD630为1.335;细菌毒力在培养后的6 h~24 h内10μL菌液可达到在24 h内致死KM小鼠的效果。

关键词: 厌氧菌基础培养基 产气荚膜梭菌B型、D型 腐败梭菌 生长曲线 毒素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脑多头蚴细胞系生长特性的研究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7

摘要:本课题组对培育的绵羊脑多头蚴细胞系的第22代细胞测定其生长特性和集落形成率。结果:细胞生长曲线峰值期在第6d,集落形成率为3%。

关键词: 脑多头蚴 细胞系 生长曲线 集落形成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