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农区畜牧业与草产业协调发展
《草食家畜 》 2009
摘要:农区畜牧业在新疆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但现代农区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内涵人们却讨论的很少,本文结合自治区第三次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对新疆现代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草产业发展空间以及适宜发展的草产品种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


马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后体外发育能力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在非繁殖季节评估卵丘形态(松散型、致密型)、成熟培养体系(TCM 199、NCSU 23)、体外成熟时间(34、38h)和离子霉素结合6-DMAP激活对马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后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从屠宰场采集马卵巢,获得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然后注射马冷冻解冻精液,统计分裂情况。试验结果表明,①马松散型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致密型卵母细胞(P<0.05),分别为61.09%和41.24%,但ICSI后36 h分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47.34%和44.92%;②两种培养体系对马松散型或致密型卵母细胞成熟率及ICSI后36 h分裂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相同成熟体系培养松散型卵母细胞成熟率均显著高于致密型卵母细胞(P<0.05),然而ICSI后36 h分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③松散型或致密型卵母细胞在TCM 199或NCSU 23中成熟38 h成熟率均高于34 h成熟率,分别为44.43%~68.87%和34.52%~58.90%,松散型卵母细胞在TCM 199体系中成熟34 hI、CSI后激活组或对照组的分裂率显著高于成熟38 h、ICSI后激活组的分裂率(P<0.05),以及致密型卵母细胞在TCM 199体系中成熟34 h、ICSI后激活组的分裂率(P<0.05),而且显著高于松散型卵母细胞在NCSU 23体系中成熟38 hI、CSI后对照组的分裂率(P<0.05);④ICSI后用离子霉素结合6-DMAP激活对马卵母细胞ICSI后36 h分裂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马松散型和致密型卵母细胞的成熟能力存在差异,TCM199和NCSU 23成熟体系对这2种类型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马卵母细胞成熟38 h成熟率高于34 h成熟率,TCM 199成熟体系培养松散型卵母细胞34 h进行ICSI后的分裂率最高。离子霉素结合6-DMAP激活对TCM 199或NCSU 23体系成熟马卵母细胞ICSI后的体外发育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


基于Cytb基因的家养双峰驼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家养双峰驼系统进化及其与野生双峰驼的进化关系,为科学评价、保护和利用我国双峰驼的遗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测定了37峰家养双峰驼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的部分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家养和野生双峰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家养双峰驼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测得的家养双峰驼Cytb基因序列1 024 bp的位点中,有1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2 27±0.001 27,共定义了1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20±0.0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327,表明家养双峰驼群体的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家养双峰驼起源于同一母系,但与野生双峰驼不是同一母系起源。【结论】我国家养双峰驼的祖先与现存的野生双峰驼并非同一个亚种。


羔羊JIVET技术研究进展
《草食家畜 》 2009
摘要:家畜JIVET技术采用外源处理幼龄母畜,诱导卵泡发育,并对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外受精以及体外胚胎生产,经胚胎移植产生后代。本文综述了JIVET技术的研究现状、基本操作步骤,并进一步分析了JIVET技术中的影响因素,以及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染色体核型分析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Galegaorientalis cv.Xinyin No.1)为试验材料,根尖染色体进行常规制片分析和利用HBSG流程对其染色体进行C-分带研究,结果表明,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体细胞染色体为16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都为中部着丝粒或近中部着丝粒,确认新引1号的标准C-分带带型为2n=16=10C+4CI+2T。根据Stebbins分类原则属于较为对称性核型(1B)。


新疆塔城地区草原放牧公犊生产性能的研究
《草食家畜 》 2009
摘要:选取12月龄的新疆褐牛公犊10头和美新褐F1公犊9头(美国褐牛×新疆褐牛杂种F1)在新疆塔城天然草原放牧150d,研究在天然草原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及美新褐F1公犊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美新褐F1体重比新疆褐牛提高了13.01%(P<0.05),体高比新疆褐牛提高了5.36%(P<0.01);宰前活重、胴体重分别比新疆褐牛提高了13.01%、15.17%(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新疆褐牛各体尺、胴体重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美新褐F1只有胸围、体重、胴体重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美新褐F1生长发育好于新疆褐牛,使其总体品质有所提高,达到了选育提高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