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库蠓源性盖塔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畜牧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新疆尉犁县库蠓体内携带病毒情况,从该县采集18 000只库蠓,50只为一组研磨后分别接种于BHK-21、C6/36、Vero细胞,盲传5代,一组样品使BHK-21出现CPE,先用5-氟尿核苷药敏试验鉴定为RNA病毒,之后用虫媒RNA病毒引物扩增,鉴定为甲病毒,疑似盖塔病毒,最后用中和试验、免疫电镜观察和盖塔病毒C基因特异性引物PCR等方法鉴定分离毒株为盖塔病毒。本研究首次从新疆库蠓体内分离到盖塔病毒,该毒株与2005年日本分离株相似性高达98%,推测可能是由于引进日本带病种公畜或精液有关,提示在进出口畜牧贸易活动中,应加强盖塔病毒的检疫工作。


新疆蟾蜍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化
《干旱区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布在新疆境内的蟾蜍在长期适应性进化中,其表型差异较大。为了解新疆蟾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采集了新疆26个地区254只蟾蜍,对其线粒体Cytb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为880 bp的片段序列,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9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 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695 61,基因流Nm为0.35,254条序列共定义了55种单倍型,其中H23、H15是群体共享最多的单倍型,分子变异分析(AMOVA)发现,种群间遗传变异为68.55%,种群内遗传变异为31.45%。26个地理种群中乌苏群体和尉犁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10~22万年前。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与地理距离呈低度正相关,系统发育树显示55种单倍型分为2个支系。新疆蟾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大,各地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间,而非种群内,单倍型H23、H15可认为是新疆蟾蜍的原始单倍型,天山在各地理群体之间不但起屏障作用,在冰期还提供了避难场所。
关键词: 蟾蜍 遗传变异 系统发育 地理分化 Cytb 新疆


湖羊健康养殖与管理技术探讨
《新疆畜牧业 》 2016
摘要:随着新疆肉羊养殖由草原放牧为主向农区规模化舍饲转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健康养殖的概念也从水产养殖向畜禽养殖渗透和发展。湖羊是新疆引进的著名多胎品种,对规模化舍饲羊肉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和养殖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形成适合新疆本地养殖的模式。本文根据湖羊的特性和新疆气候条件,就湖羊的健康养殖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
《节水灌溉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水资源视角下的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4年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进行耦合协调性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效益指数极速增长,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效益指数平稳波动;全系统耦合度整体处于颉顽阶段,耦合协调性整体属于勉强协调型,其中耦合度指数值略高于耦合协调度值,并且呈现耦合系统越多,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越低态势。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演化 新疆


2012—2014年新疆动物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新疆地区畜间布病流行情况及病原学特征,提升该病诊断水平,为新疆制定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2—2014年选定新疆伊犁地区、和田地区、哈巴河县、温宿县为布病流调监测点,共抽检牛血清20 906份,羊血清23 245份。在布病阳性点采集流产胎儿病料和奶样各30份进行病原分离,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病原学特征。牛羊布病血清学结果显示,牛羊布病阳性率0.77%~2.87%。从流产胎儿病料和奶样中分离布鲁氏菌11株,经AMOS-PCR鉴定,其中9株为羊种布鲁氏菌,2株为牛种布鲁氏菌。试验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动物布鲁氏菌病疫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加强牛羊布病检疫和防控势在必行。


新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平台的构建
《农业网络信息 》 2016
摘要:当前,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本文主要介绍新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平台的构建原则、思路、目的以及意义。


2015年新疆奶牛养殖现状抽样调查报告
《中国奶牛 》 2016
摘要:本文通过抽样调查2015年新疆奇台县、玛纳斯县和尼勒克县的奶牛养殖情况,比较分析2015年和2014年同期奶牛养殖状况差异,探讨2015年该地区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