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奶牛乳房炎与核转录因子κB基因的表达调控
《中国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细胞黏附、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应激反应等。在奶牛感染乳房炎时,大部分涉及中性白细胞移行和激活的炎性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在他们的启动子区都包含一个可结合NF-κB的κB位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依赖NF-κB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笔者详细的阐述NF-κB基因在奶牛乳房炎发病过程中的特点、作用和表达机制,为从分子水平认识和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持。


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条件
《草食家畜 》 2008
摘要: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农、牧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独特经营模式;实行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策略;创造了荷斯坦奶牛单产全国第一,西门塔尔奶牛单产世界先进水平的显著成绩,实现了农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效益显著。


激素处理产后母牛对产犊间隔及卵巢状态的影响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确定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和氯前列烯醇对缩短奶牛产犊间隔的影响,选择产后适宜的激素处理时间,选用51头年产奶量在5 000 kg~6 000 kg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的时间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产后2周)、试验Ⅱ组(产后20 d~40 d)、试验Ⅲ组(产后40 d~60 d),分别用LRH-A2、氯前列烯醇或LRH-A2+氯前列烯醇进行处理。并在每组随机选择3头,用B超观测处理前后奶牛的卵巢状态变化。结果表明,奶牛产后2周用LRH-A2处理,有利于缩短产犊间隔。
关键词: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 氯前列烯醇 B超 产犊间隔 奶牛


全日粮技术提高奶牛单产试验
《新疆畜牧业 》 2007
摘要:新疆奶牛总头数位居全国第一,总产奶量居全国前五名,人均牛奶占有量是全国人均牛奶占有量的5倍多;然而新疆奶牛单产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45倍。如果对培育良好的荷斯坦奶牛加大科技力度,采用科学的全日粮技术,进行规范性的饲养管理,可增加产奶量15%以上,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新疆奶牛单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绿色复合预混料饲喂黑白花奶牛的效果
《草食家畜 》 2004
摘要:无公害养殖食品从饲料作起。然而绿色复合预混料,能否保持优良品种奶牛的高产性能,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要求?对比试验证明绿色复合预混料在产奶量和经济效益上毫不逊色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