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体外培养(模糊匹配)
14条记录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eg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性成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血清对细粒棘球绦虫进行体外干预试验,观察干预后虫体的发育情况。在体外培养模型中,用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30 d的虫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虫体蛋白的免疫反应性,RT-qPCR分析虫体中EgM9基因的表达水平。显微观察表明经高免血清干预后虫体明显向成囊方向发育。Western blot直接法表明高免兔血清可以与虫体蛋白形成复合物,间接法证明EgM9多克隆鼠血清未与上述复合物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RT-qPCR验证EgM9高免兔血清可刺激虫体中的EgM9基因的表达。说明通过高免血清体外干预,可促进EgM9在基因和转录水平上的表达,为筛选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疫苗候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体外培养 体外干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绦虫体外不同发育时期EgM9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究Eg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体外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rotoscoleces, PSCs)向成虫方向发育;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通过H&E染色进行虫体形态学观察;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使用2-ΔΔCt法计算虫体不同发育时期EgM9基因的表达情况,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最终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向成虫方向发育的体外培养模型,培养虫体至50 d;体外培养的虫体在第50 d时可产生3个节片;体外培养第50 d的虫体EgM9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与其他时期虫体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2,P<0.05)。结论 EgM9基因是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阶段高表达的基因,可能与虫体性器官发育有关。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体外培养 EgM9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gM123重组蛋白抗血清对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发育的影响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EgM123重组蛋白抗血清对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活力强的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培养48 h,经1%亚甲基蓝染色计数,原头蚴存活率>90%,将原头蚴按150~200枚/孔加入24孔板。实验分三组:实验组pET41b-EgM123抗血清组和pET28a-EgM123抗血清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设有50、100、200μl 3个不同剂量。按分组加入不同血清,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3~6 d,期间定时观察原头蚴存活情况,计算原头蚴死亡率。结果体外培养3 d,对照组的原头蚴死亡率为7.74%,pET41b-EgM123组(50、100、200μl)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35.56%、40.67%和62.98%,pET28a-EgM123组(50、100、200μl)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63.9%、85.84%和97.11%;培养6 d,对照组的原头蚴死亡率为7.2%,pET41b-EgM123组(50、100、200μl)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21.55%、26.21%和52.29%,pET28a-EgM123组(50、100、200μl)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80.98%、77.16%和98.64%。pET41b-EgM123和pET28a-EgM123抗血清与对照组相比,对原头蚴杀伤效果显著(P<0.01),pET28a-EgM123抗血清与pET41b-EgM123相比,杀伤效果更显著(P<0.05),抗血清浓度与原头蚴的被损伤程度和死亡率成正比。结论 EgM123抗血清对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有杀伤作用,以pET28a-EgM123抗血清杀伤效果更显著,可能与抗血清介导的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有关。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 体外培养 免疫杀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不同因子对绵羊类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

摘要:为筛选出更有利于维持绵羊类胚胎干细胞(oESC-like cell)多能性的因子,在基础培养基N2B27/CH中,分别添加PD、PD+hLIF、PD+BPM4、PD+hLIF+BMP4,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出了比本实验室原培养体系(N2B27/CH+bFGF)更利于维持oESC-like多能性的培养基添加因子。结果显示:基础培养基中添加PD、PD+hLIF后细胞生长较好,细胞之间的结合更加致密;各种培养基培养物都表达AKP与Sox2、Oct4免疫荧光蛋白等oESC-like多能性标志;4种不同培养基与bFGF相比,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在基础培养基N2B27/CH中添加PD和PD+hLIF使多能性候选基因Lin28与c-Myc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Nestin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加入PD+hLIF使Oct4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因此,在oESC-like基础培养液N2B27/CH的基础上,添加PD或PD+hLIF更有利于oESC-like细胞多能性维持。

关键词: 绵羊类胚胎干细胞 体外培养 多能性调控因子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房棘球绦虫—泡球蚴的体外培养研究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1

摘要:按照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泡球蚴培养的培养基(RPMI-1640、M199和MEM)分为3组:Ⅰ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Ⅱ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MEM;Ⅲ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M199。将泡球蚴在3种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以及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培养9 d的泡球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90.10%、Ⅱ组50.25%、Ⅲ组22.03%;成囊率分别为:Ⅰ组57.12%、Ⅱ组63.15%、Ⅲ组48.17%;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8.28%、Ⅱ组88.65%、Ⅲ组75.50%。可见,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泡球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泡球蚴的生长发育,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泡球蚴 体外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态添加FSH对绵羊卵巢皮质组织体外培养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促卵泡素(FSH)对体外培养绵羊卵巢原始卵泡和组织活性的影响。通过稳定或动态方式添加不同浓度FSH(1、10、50、100ng·mL-1),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PCNA方法来评估FSH对体外培养绵羊卵巢皮质组织中原始卵泡激活、生长、存活以及颗粒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此外通过测定培养液中雌激素含量,评估卵巢组织体外培养过程中活性的保持。结果表明,先升后降动态添加FSH对于卵泡发育、存活和生长以及颗粒细胞的增殖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同时组织分泌雌激素能力也高于其他组。以稳定方式添加时,50ng·mL-1FSH在培养1d时显示对卵泡发育的显著促进作用(P<0.05),添加10ng·mL-1以上浓度的FSH可以促进卵泡存活和生长(P<0.05)。在整个培养期内,各培养组中雌激素产量持续增加,说明卵巢活性在本培养体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持。本试验结果表明FSH可能参与早期卵泡的发生,动态添加FSH更有利于体外培养卵泡的发育和组织活性的维持。

关键词: FSH 绵羊 原始卵泡 体外培养 动态添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羔羊JIVET技术研究进展

草食家畜 2009

摘要:家畜JIVET技术采用外源处理幼龄母畜,诱导卵泡发育,并对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外受精以及体外胚胎生产,经胚胎移植产生后代。本文综述了JIVET技术的研究现状、基本操作步骤,并进一步分析了JIVET技术中的影响因素,以及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JIVET 胚胎移植 体外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体外培养成囊模型的建立

畜牧与兽医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原头蚴体外成囊发育的技术方法,为包虫病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在CO2培养箱中37℃条件下,单相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原头蚴,并用显微镜定期观察其大小及形态变化。结果发现:第10天原头蚴开始向囊发育;在第35~40天出现肉眼可见的囊,存活时间达100 d,最大囊可达2 mm,原头蚴成囊率达90%。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蚴 体外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real-time PCR对不同组份培养基体外培养的原头蚴表达基因的研究

草食家畜 2009

摘要:了解已有的三种基因(eg143基因、egTPx基因和epCl基因)在成分不同培养液中培养的原头蚴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体外培养收集培养15d的原头蚴,利用real-time PCR技术进行检测。结论:egTPx和eg143在Ⅱ组原头蚴中表达量最高;epCl在Ⅰ组培养的原头蚴中表达量最高(是对照组的2.1倍)。

关键词: 原头蚴 不同组份培养基 体外培养 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畜牧兽医杂志 2008

摘要: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 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 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 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体外培养 发育 囊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