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8
摘要:为构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探讨猪肉中沙门菌的消长变化规律,明确关键风险防控点,本文采用2015年部分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以浸烫刮毛后作为评估过程起点,包括去内脏、去头蹄劈半和冲淋预冷的模块化过程风险评估模型,以不同分布描述各变量,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结果表明,通过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屠宰后单猪猪肉中沙门菌的污染量95%的可能分布在0~23.8 MPN,而依据实际监测数据计算为9.0 MPN,说明模型可信。根据过程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猪肉沙门菌携带的消长变化图,发现去内脏过程明显增加了沙门菌污染,但后期冲淋预冷后沙门菌污染量显著下降。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屠宰刀具上污染的沙门菌是影响终端猪肉沙门菌污染的最关键风险点(相关系数为0.60)。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生猪屠宰过程的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以为防控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卫生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羊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的初步定量风险评估
《中国动物检疫 》 2017
摘要:[目的 ]评估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和消费环节羊肉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情况下的感染人数和消费者因烹调不当发生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结果 ]构建了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假设接触漏检羊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概率为20%,那么0.001%、0.08%、1.5%三种漏检概率可能导致的感染人数分别为0~4人、0~114人和7~1 829人(90%置信区间);不同接触感染概率的感染人数有较大差异:5%概率时每年有0~541人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病;60%概率时,多数情况下有155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最多可达到6 473人。应用该模型对某省居民消费漏检布鲁氏菌病羊肉后新增布鲁氏菌病感染人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按照0.1%概率计算,该省2016年度屠宰313.25万只羊可能新增布鲁氏菌病感染病例111~148例(90%置信区间)。如果因厨房生熟不分、烹调不当等因素而使感染概率提高至1%,则可能出现1 234~1 352个新增病例。[结论 ]羊屠宰环节存在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现象,从业人员受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较高;消费环节存在因烹调不当而导致的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应加强养殖环节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控制和宰前检疫,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鲁氏菌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牛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定量风险评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7
摘要:为了评估牛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病检疫漏检概率以及漏检后从业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构建了牛屠宰环节布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牛布病检疫漏检概率呈pert分布Risk Pert(0,0.06,1),根据屠宰量不同,单个屠宰场年漏检数量在0~998头之间,多数情况下可能漏检布病牛6头。模型假设1头漏检布病感染牛有5名从业人员接触,则单个场年屠宰牛可能感染布病的人数为0~151人次,90%的可能会出现0~19人次的布病感染。屠宰量大、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场感染布病的概率更大。应用模型对某省2016年度牛屠宰量3.26万头进行因屠宰接触感染新增布病人数估计,该省可能因此新增布病感染病例0~11例次(90%置信水平),最多可达50例次。随着感染概率递增,感染人数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应加强养殖环节牛群布病的控制和出栏前检疫、宰前检疫,加大屠宰监管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猪肉产品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食品中毒事件的频发,人们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生猪屠宰由于环节较多,容易造成污染,是造成猪肉产品污染的源头。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外多采用风险评估(即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及风险特征描述)对屠宰环节中沙门菌污染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沙门菌污染风险。我国由于风险评估起步较晚,关于沙门菌的风险评估很少,目前也在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论文对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的风险评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生猪屠宰污染严重的环节提供降低污染的有效措施,并为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山东部分生猪屠宰场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动物检疫 》 2015
摘要:[目的 ]初步调查分析山东部分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了解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鲁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不同规模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样品共1012份,分离疑似沙门氏菌并利用PCR方法和血清凝集反应进行鉴定,单因子血清进一步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共分离鉴定沙门氏菌202株;鲁东、东北、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27.2%、12.6%、34.6%、12%和13.5%;沙门氏菌分离株共有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S.derby)、鼠伤寒(S.typhimurium)、汤卜逊(S.thompson)为主。[结论 ]山东地区部分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存在较严重的沙门氏菌污染现象,应加强屠宰环节致病菌监测,并在屠宰全程严格执行良好生产规范。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