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无损活体测量指标预测肉用褐牛胴体脂肪含量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以活体检测动物体尺和超声波测量指标预测其胴体背膘厚度和胴体眼肌面积的可行性,试验选取30~36月龄屠宰体重为600~800 kg的70头肉用褐牛公牛,对其进行体尺和超声波测定,在屠宰后进行胴体指标测量,并取外脊进行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等营养品质测量,将测量结果运用Origin 2021软件进行Spearman关联分析,用SPSS 21.0软件构建以宰前活重、髋宽、坐骨端宽、腹围、后腿围、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眼肌高度、肌内脂肪含量数据为自变量,胴体背膘厚度、胴体眼肌面积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眼肌面积与宰前活重、坐骨端宽、腹围、后腿围、背膘厚度和眼肌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胴体眼肌面积与胴体重、胴体背膘厚度、胴体后腿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胴体深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脊脂肪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蛋白质含量与眼肌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眼肌面积与背膘厚度、眼肌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胴体背膘厚度与宰前活重、髋宽、坐骨端宽、腹围、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胴体眼肌面积与宰前活重、坐骨端宽、腹围、后腿围、背膘厚度、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胴体背膘厚度和胴体眼肌面积与体尺及超声波测量指标回归方程r2值分别为0.485,0.698。说明活体体尺指标、超声波测量指标与胴体性状之间具有相关性,利用动物活体检测指标与胴体测定结果建立以活体检测指标预测胴体背膘厚度及胴体眼肌面积回归方程模型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肉用褐牛 背膘厚度 眼肌面积 超声波测定 回归方程


不同品种阉牛肉质分析比较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探究肉用褐牛从哈萨克牛、新疆褐牛选育至今肉质特性变化,分析品种培育进展和成效,实现产肉量与肉品质双重提升育种目标。试验选取体重为600~700 kg的哈萨克牛、新疆褐牛、肉用褐牛阉牛各10头,对其屠宰后采集辣椒条、肩肉、外脊、里脊、大黄瓜条、小黄瓜条、米龙等7个部位肉,测定肉样理化性质和营养指标;制作外脊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对比三个品种阉牛肌纤维特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阉牛部位肉之间肉色、pH值差异不大;肉用褐牛肌肉剪切力小于哈萨克牛、新疆褐牛;蒸煮损失哈萨克牛显著大于新疆褐牛、肉用褐牛(P<0.05);肉用褐牛部位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哈萨克牛、新疆褐牛(P<0.05);肉用褐牛外脊肌纤维数量、面积极显著差异于哈萨克牛(P<0.01),肌纤维密度极显著差异于新疆褐牛(P<0.01);外脊切片显示哈萨克牛肌束膜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差异于新疆褐牛、肉用褐牛。说明肉用褐牛选育,不仅提高了产肉量,而且肉质参数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指标也优于哈萨克牛,符合品质育种方向。
关键词: 哈萨克牛 新疆褐牛 肉用褐牛 理化特性 营养指标 肌纤维特性


肉用褐牛体尺及胴体指标与部位肉产量相关性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本文对71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指标、胴体指标和部位肉产量测量,旨在评估肉用褐牛体尺指标、胴体指标和部位肉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尺指标、胴体指标、部位肉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各指标相关性程度有所不同;上脑(HR)、外脊(STR)、霖肉(KNU)、米龙(OUT)、小黄瓜条(ER)、牛腩(FLA)、大黄瓜条(OF)等部位肉产量与一些体尺指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R2值均大于0.4;体尺指标与胴体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且二者的回归关系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方法来预测胴体部位肉产量。


不同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及部位肉品质差异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测定.随机从G1-24m(n=101)、G2-24m(n=75)、G3-24m(n=20)、G1-30m(n=53)、G2-30m(n=44)、G3-30m(n=20)组各选取8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对肉用褐牛外脊、小黄瓜条、辣椒条3个部位肉进行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质构参数分析.[结果]G3-30m组公牛胸宽、髋宽、坐骨端宽、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显著高于G1-30m和G2-30m组(P<0.05).与《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DB65/T 3791-2015)相比,除G1-24m组公牛体高、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0.53%和-0.64%,以及G2-24m组公牛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1.18%之外,其余指标均超出《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中指标要求.在肉品质方面,外脊嫩度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但保水性较差;3个部位肉适口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改良和选育,肉用褐牛的体格增大、胸围增长、体躯紧凑、肉用性能提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