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地方绵羊品种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全面了解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后期选种、保种和种质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除和田羊外,其余12个品种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中性检验显示和田羊经历过种群扩张;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显示和田羊与策勒黑羊遗传距离最近,与巴尔楚克羊遗传距离最远,其它品种与巴尔楚克羊的遗传距离均较远;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显示,13个地方品种分为3个分支;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内变异占91.33%,群体间变异占8.67%,品种间分化不明显。【结论】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有3个母系起源,其亲缘关系与育成史和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和田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加强遗传资源保护。


绵羊繁殖技术应用及展望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 2021
摘要:传统绵羊养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如何提高绵羊繁殖率已成为养殖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该文对于绵羊繁殖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探讨,并对技术如何进一步发展应用进行展望。


绵羊PDGFD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获得绵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全长序列,并了解其在体内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阿勒泰母羊和中国美利奴母羊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了PDGFD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DGFD基因在2个品种羊沉积在尾部、肠系膜、背部和肾脏周围4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绵羊PDGFD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1 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PDGFD基因CDS区序列及其编码序列与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猪、马、人,与鼠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其一致;预测PDGFD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无跨膜区,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型蛋白;PDGFD蛋白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1个CUB结构域和1个PDGF结构域,PDGFD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与结构域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GFD基因在阿勒泰羊4个脂肪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中国美利奴羊,其中阿勒泰羊尾脂和背部脂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国美利奴羊(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DGFD基因在绵羊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日粮棉秆比例对绵羊羊肉风味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棉秆对绵羊羊肉风味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21.91±5.16)kg的F1代断奶母羔30只,按其母代分为对照组和20%、30%、40%、50%棉秆添加组,每组6只,试验期250 d,其中预试期20 d,正式试验期230 d。试验结果表明:(1)棉秆添加组硫胺素含量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30%组的硫胺素含量比40%组高61.54%,差异显著(P <0.05)。(2)50%组背最长肌中豆蔲酸的含量比对照组高50.00%,差异显著(P <0.05)。(3)40%组和50%组的棕榈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8.36%(P <0.01)和12.89%(P <0.05)。(4)20%、30%、40%和50%组的十七碳一烯酸分别比对照组低27.59%、20.69%、24.14%和27.59%,差异显著(P <0.05)。40%组的亚麻酸含量比对照组和20%添加组高32.56%和39.02%,差异显著(P <0.05)。(5)50%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20%组和30%组高8.37%、7.51%和8.42%,差异显著(P <0.05)。(6)50%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20%组和30%组低8.25%、7.55%和8.33%,差异显著(P <0.05)。(7)50%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20%组和30%组低11.16%和12.11%,差异显著(P <0.05);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30%组> 20%组>对照组> 40%组> 50%组,50%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分别比对照组、20%组和30%组低16.28%、17.24%和19.10%,差异显著(P <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棉秆添加比例应低于40%,即添加比例为20%~30%对羊肉风味的影响较小,羊肉品质较好。


不同棉秆水平对育肥期绵羊游离棉酚残留及日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分析不同棉秆水平对育肥期绵羊游离棉酚残留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体重相近的60只小尾寒羊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基于等能等氮原则配制试验日粮,其中对照1组(ck1)组不添加棉花秸秆和棉籽粕,对照2组(ck2)组添加棉籽粕,20%组、30%组、40%组和50%组分别添加20%~50%的棉秆.试验期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于正试期第50天,分别在每组中随机选取3只羊,采用全收粪法收集24 h的粪样,适应期5 d,连续收集5 d,3 d称重并记录.正试期第55~60天记录每组试验羊的日饲喂量和剩料量,计算平均干物质采食量.结果显示,除ck1组外,20%组的游离棉酚残留量最低,与ck2组、30%组、40%组和50%组差异极显著(P<0.01).小尾寒羊的干物质采食量、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和灰分的表观消化率随棉秆添加比例的增加有上升趋势,但排粪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表明棉秆可作为粗饲料用于育肥羊生产,基于游离棉酚残留和表观消化率综合考虑棉秆添加量在20%时为宜.


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由消化道线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影响绵羊健康和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该病传统的预防方法是使用化学驱虫药和加强饲养管理.但随着抗药虫株的出现和蔓延,严重的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使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中的应用,提高绵羊对消化道线虫的抗病性,是预防该病的重要补充策略.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表型选择性状面宽,但遗传进展缓慢,准确性差;分子标记确定性高,但抗性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基因间又存在互作,单独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面性不足,应将二者相结合.虽然已筛选出大量的消化道线虫的抗性遗传标记及候选基因,但抗病作用机制复杂,尚处于试验研究状态;抗病性状和生产性状之间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对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技术及筛选的基因位点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


日粮中不同水平棉秆对育肥期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棉秆水平的日粮对育肥期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屠宰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6月龄、体重为(43.08±5.93) kg的小尾寒羊,驱虫后依据体重进行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以等能等氮原则配制试验日粮,其中CK1组不添加棉秆和棉籽粕,CK2组添加棉籽粕,20%组、30%组、40%组和50%组分别添加20%~50%的棉秆,试验期70 d。【结果】(1)瘤胃pH值CK1组比CK2组高6.25%,差异极显著(P<0.01);30%组和40%棉秆添加组分别比CK2组高5.48%和4.85%,差异显著(P<0.05)。(2)瘤胃NH_3-N浓度40%棉秆添加组分别比CK1组和CK2组低40.44%(P<0.01)和39.40%(P<0.05);30%组比CK1组低26.89%,差异显著(P<0.05)。(3)瘤胃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各处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乙酸/丙酸比例CK2组分别比20%组、30%组和40%棉秆添加组低34.58%、31.69%和35.69%,差异均极显著(P<0.01);异丁酸浓度CK1组分别比20%组、40%组和50%棉秆添加组高195.31%、243.64%和220.34%,差异均极显著(P<0.01),CK1组分别比CK2组和30%组高166.19%和182.09%,差异显著(P<0.05);异戊酸浓度CK1组分别比CK2组、20%组、40%组和50%棉秆添加组高116.45%、101.18%、151.47%和119.23%,差异均极显著(P<0.01),CK1组比30%组高71.00%,差异显著(P<0.05);戊酸浓度CK1组比40%棉秆添加组高178.05%,差异显著(P<0.05)。(4)日粮添加不同棉秆水平对绵羊活体重、胴体重、屠宰率、心脏和睾丸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重20%组比40%棉秆添加组高28.37%,差异显著(P<0.05);脾脏重20%组均比CK2组、30%组、40%组和50%棉秆添加组高50.00%,差异显著(P<0.05);肺重40%棉秆添加组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肾脏重CK2组比20%棉秆添加组低42.85%,差异极显著(P<0.01),CK2组分别比40%和50%棉秆添加组低22.22%和25.00%,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育肥期绵羊日粮中添加棉花秸秆,以20%的添加量为宜。


绵羊消化道线虫驱除效果试验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为探明常用驱虫药物对羊消化道线虫的驱除效果,本研究团队在焉耆县某羊场对32只绵羊进行了伊维菌素注射液和阿苯达唑片的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伊维菌素组虫卵转阴率和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5.0%和81.1%;阿苯达唑组虫分别为60.0%和66.7%;对照组则分别为0和-14.3%.绵羊应用这2种药物驱虫前后的线虫EPG差异极显著(P<0.01),绵羊投药后未发现明显临床异常.虽然两种药物均能较好地驱除绵羊消化道线虫,但根据用药效果、安全性、依从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现阶段在焉耆盆地驱除绵羊消化道线虫应优先选择伊维菌素注射液.
关键词: 绵羊 消化道线虫 伊维菌素注射液 阿苯达唑片 驱虫对比试验


饲粮中不同水平棉秆对泌乳期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平棉秆饲粮对泌乳期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20只试验羊分为6组,每组20只.对照1组(CK1)饲粮中不含棉源饲料、对照2组(CK2)含棉籽粕不含棉秆.在CK2组基础上,试验组饲粮分别添加20%(A组)、30%(B组)、40%(C组)和50%(D组)棉秆.结果表明:(1)泌乳期第7、60天,母羊各血清生化指标CK1组与CK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血清尿素氮含量随饲粮中棉秆水平增加而显著下降(P <0.05).(2)泌乳期第7天,C、D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比CK1组下降45.39%和38.43%(P <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3)泌乳期第60天,D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比CK1组下降47.31%(P <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棉籽粕替代饲粮中豆粕,以及在棉籽粕型饲粮中添加一定比例棉秆,对泌乳期母羊血清生化指标无影响.当以棉籽粕和棉秆分别替代饲粮中豆粕、玉米秸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会降低血清尿素氮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