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羔羊缺铜症病理发生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自1976年以来,昌吉县下坝湖农场每年都有20%的羔羊,自出生后开始陆续发生一种行走时象摇背的疾病.新疆八一农学院郑绍仪等同志确诊本病为缺铜症(见本刊1978年第3期和第4期).1982年,我们对其病理发生进行了研究.一、材料和方法选临床呈摇背症状的羔羊5只(二队2只,三队3只),颈静脉放血致死后,收集病料(7例,其中1981年2例),固定于10%福


牛含环形泰勒焦虫石榴体高代细胞超低温保存后所制疫苗的免疫性能
《新疆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牛含环形泰勒焦虫石榴体高代血源细胞疫苗自研制成功后,已先后在全疆主要州和地区的牛群中进行过多次不同范围免疫注射。自然放牧和人工感染均证明,本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性良好,保护率高,但缺点是每次制苗时都需人工造病,至少要传代培养半年才能制苗,操作烦琐,容易污染,且初代培养难度较高。为此,我们把牛含环形泰勒焦虫石榴体高代细胞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两年后取出复苏制苗,鉴定其免疫性能,为改革制苗技术提供依据。


新疆常见家畜寄生蠕虫简介(一)
《新疆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为了有效地防治我区家畜寄生蠕虫病,解放以来,我们曾进行过多次病原区系调查。现将调查中常见的寄生蠕虫分期简介,供有关单位和同志参考。文中形态部分均根据所采标本进行显微观察、投影和测量结果描述。


新疆常见家畜寄生蠕虫简介(二)
《新疆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绦虫 一、贝氏莫尼茨绦虫 学名Moniezia(blanchariezia)benedeni(Moniez, 1879) 终末宿主 绵羊、山羊、黄牛。 寄生部位 小肠。 形态描述 虫体扁平带状,前部为白色,后部略显淡黄,由近乎球形的头节、不分节的颈节和分节的体节组成,长1—5米。头节较大,直径1.704—1.735毫米,无顶突,具有4个圆形吸盘,吸盘直径0.580—0.667毫米。颈节狭窄,长2.465—5.510毫米。未成熟体节节片界限明显,长0.145—0.202毫米,宽1.160—1.595毫米,生殖器官轮廓不清。成熟节片长1.061—1.218毫米,宽7.163


新疆细毛羊寄生纹皮蝇幼虫病一例
《兽医科技杂志 》 1983
摘要:1982年3月15日我们检查疥癣病试验羊时,发现31号新疆细毛羊啃咬左侧背部。经检查,啃咬部位没有脱毛,也未见有疥癣病灶,而只见有一个直径约20毫米大小的凸包,凸包的中心有直径约0.4毫米大小的圆孔。用手挤压凸包四周,先是流出一些脓性物质,最后出来一个长22毫米的灰白色幼虫。虫体经在显微镜下鉴定为纹皮蝇第二期幼虫,系误寄生于细毛羊体。 虫体长22毫米,灰白色,长圆形,其前端狭细,后端稍宽圆。背面稍微凹陷,而腹面略微凸起,虫体共有11个体节。虫体前端有一对假头感觉器,彼此分开,互不相接。虫体末节顶端有两个暗褐色的气门板,近


新疆常见家畜寄生蠕虫简介(三)
《新疆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线虫(二) 三、冠状盅口线虫 学名 Cyathostomum coronatumLooss, 1900 宿主 马、驴、骡。 寄生部位 盲肠、结肠。 形态描述 虫体略粗,体表自口囊前部起具纤细的横纹,口孔圆形。外叶冠长条状,尖端锥形,20—22片。内叶冠始于口囊前1/3—1/4处,细条状,40—50片。口囊宽度稍大于深度,前后略宽,中部收缩。口囊底部约有15个角质突起,食道漏斗发育良好。神经环位于食道中部之前,距头端0.192—0.294毫米。颈乳突位于食道后部,距头端0.312—0.336毫米。排泄孔位于颈乳突稍前方或同一水平,距头端0.280—0.412毫米。


马属动物踢伤的辨证论治
《新疆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我区北疆地区冬季漫长,雪多道滑,凡骑乘拉挽的马属动物,都需装上冰上蹄铁(俗称爪子掌)才能使役。因此,同槽饲喂或搭对使役的马属动物,常因相互蹴踢而致伤。1976年以来,我们以祖国兽医理论为基础,对本病进行辩证论治,先后收治踢伤病例261例,治愈253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