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差异表达miRNAs以及初步分析
《草食家畜 》 2021
摘要:为了探讨miRNAs在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中皮肤组织的表达差异,同时预测其在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发挥的潜在功能。本研究选取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生长期(P1、5月份、n=3)、退行期(P2、10月份、n=3)以及休止期(P3、次年1月份、n=3)的皮肤毛囊组织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共鉴定了143个已知miRNAs并预测了759个新miRNAs,显示相较于P1组,P2组共鉴定了173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其中包含7个显著上调的miRNAs与166个显著下调的miRNAs;而在P3组中鉴定了243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包含28个显著上调的miRNAs与215个显著下调的miRNAs;相较于P2组,P3组共鉴定了71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其中包含23个显著上调的miRNAs与48个显著下调的miRNAs。针对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发现靶基因显著富集在与毛囊发育相关的激素水平调节、细胞分解代谢、周期蛋白结合、骨细胞发育等GO条目中以及与毛囊发育相关的AMPK、Hedgehog、TNF等信号通路中。在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以上通路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和田羊毛囊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关键词: 和田羊 毛囊周期性变化 差异表达miRNAs 靶基因


兽用抗菌药耐药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抗生素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用抗菌药物被大量使用于动物身上,并且用量逐年上升。由于兽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引发了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治疗失败问题,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人和动物健康所造成的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兽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预测药物引发的耐药性风险大小,揭示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产生的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的耐药性风险。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开展的兽用抗菌药耐药性风险评估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耐药风险评估提供借鉴。


驴驹早期补饲模式研究
《草食家畜 》 2021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早期补饲和提前隔离挤奶时间对驴驹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选择平均出生时间2.37 d的德州驴公驴驹20头,按体重和出生时间接近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对照组采用传统饲养方式,产后25日龄母子隔离挤奶,隔离期间给驴驹供给苜蓿干草;试验组产后15日龄挤奶,产后7日龄开始补饲教槽,10日龄开始在补饲精饲料+苜蓿干草,2次/d,30 min/次。精饲料的基础配比相同,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分别添加了5%和10%的代乳粉。在31~65日龄,给试验组精料中添加0.05%的微生态制剂。结果显示:在出生到3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比较中,对照组和试验组Ⅲ之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阶段体尺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试验组各组的教槽效果与代乳粉的添加成正比;由于微生态制剂的添加,试验组Ⅰ、Ⅱ、Ⅲ的65日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早期补饲可以促进驴驹的生长发育,并提前母驴的挤奶时间。


不同定时输精方案对青年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健康、繁殖功能正常、膘情中等及以上的西门塔尔青年母牛150头,按照G-6-G法、GPE法和GPA法3种不同定时输精方案进行处理,测定其同期发情率、情期受胎率、体况评分等指标,评价不同定时输精方案和体况评分对输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6-G组同期发情率最高为100%,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牛体况评分均以6分或7分居多,试验1组情期受胎率最高为56.52%,显著高于GPE组的50.00%和GPA组的49.02%;体况评分5分试验组的同期发情率最低为92.31%,显著低于体况评分6分、7分试验组,体况评分5分试验组的情期受胎率最低为37.50%,极显著低于体况评分6分试验组,显著低于体况评分7分试验组。说明G-6-G组定时输精方案最好,体况评分为6—7分时,同期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均较高,其同期发情率与情期受胎率呈正比。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3个不同水平的精粗饲料比5∶5、4∶6、3∶7,粗饲料选用玉米秸秆和苜蓿干草,两者比例分别为1∶2、1∶1、2∶1,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按照压缩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水平下,精粗比对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压缩型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著增加(P <0.05),硬度显著降低(P <0.05),容重和密度显著降低(P <0.05),颗粒长度显著增加(P <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粗饲料组成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对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著(P> 0.05);不同精粗比与粗饲料组成的交互作用对颗粒含容重和密度有显著影响(P <0.05)。
关键词: 压缩型TMR颗粒饲料 感官性质 物理指标


2014-2019年新疆喀什地区牛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奶牛 》 2021
摘要:为掌握新疆喀什地区牛包虫病流行情况和为包虫病净化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2014-2019年,采用屠宰场抽检的方法,对喀什地区牛包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喀什地区12个县(市)抽检的5 400头牛中,共发现肝脏感染406例,感染率为7.52%;共发现肺脏感染167例,感染率为3.09%。肝脏感染率较高的县(市)依次为莎车县(13.33%)、疏勒县(12.22%)、塔县(11.33%)。肺脏感染率较高的县(市)依次为莎车县(5.11%)、英吉沙县(4.22%)、疏勒县(4.00%)、喀什市(3.56%)和巴楚县(3.11%)。肝脏感染率最高的年份为2015年,最低的年份为2019年;从2015至2019年肺脏感染率逐年降低。12个县(市)中,疏勒县、塔县和莎车县牛肝脏包虫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市)(P<0.05),莎车县牛肺脏包虫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市)(P<0.05)。以上结果表明包虫病在新疆西部落后地区仍呈高度暴发状态。


羊尾脂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草食家畜 》 2021
摘要: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羊的养殖数量和产肉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尾脂肪型羊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尾脂作为屠宰过程的重要副产物,随着屠宰加工量的增大,羊尾脂出现大量囤积和浪费。脂尾型绵羊尾部较高的脂肪沉积是经过长期的适应性选择形成的。脂尾型绵羊尾部较高的脂肪沉积能力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逆性,但过多的尾脂沉积已不符合当今市场的需要。为满足食用价值和应对市场需求下降,利用尾脂功能基因与生产性能性状相关性来指导育种改良,从而降低尾脂的生产总量并提高其质量。其次加大尾脂开发利用,研发羊油优质日化产品、食品及羊油药物制剂。相信尾脂的进一步研究及产品研发,必将为畜牧产品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