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褐牛POU1F1基因多态性分析及早期生长曲线比较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1,POU1F1)基因是POU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对哺乳动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主要的调控作用。采集116份新疆褐牛血样,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POUIFI基因第6外显子HinfI位点有多态性,新疆褐牛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等位基因A/B的频率分别为0.375/0.625。3种不同基因型间个体出生体质量及1~5月龄体质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6月龄体质量与AA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应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新疆褐牛POU1F1基因3种基因型个体进行生长曲线拟合,所选生长曲线模型均可以较好地预测机体的生长发育情况,拟合优度(R2)均大于0.995。AA、AB、BB基因型3种生长曲线比较,BB基因型具有极限体质量大,生长速率快,拐点体质量及生长拐点月龄大等特点。
关键词: 新疆褐牛 POU1F1基因 PCR-RFLP 生长曲线


肉牛早期断奶试验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早期断奶技术对不同品种肉用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在草原牧区应用犊牛代乳料产品开展了不同品种犊牛的早期断奶工作,[结果]表明:安杂牛、新褐杂牛、荷斯坦牛三组间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杂组增重成本8.25元/kg,新褐杂增重成本组9.27元/kg,荷斯坦组增重成本9.62元/kg,但安杂组的效益略好,荷斯坦组效益略差。在骨骼的生长发育上,从累计增长的效果来看,安杂牛同比相同阶段龄的新褐杂牛与荷斯坦牛,组间体直长与体斜长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本试验方案下,犊牛早期断奶成本低,效果好,安杂牛较新褐杂牛与荷斯坦牛相比,生长发育快,增重效果好,建议在牧区推广使用犊牛代乳料的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提高对肉用品种犊牛的培育效果。


季节对多浪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草食家畜 》 2011
摘要:通过对多浪羔羊初生重、断奶重、成活率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定和计算,比较不同季节对多浪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如下:C组的多浪羔羊平均初生重高于A、B组(P<0.01),A组与B组出生的羔羊平均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A组的多浪羔羊平均断奶重高于B组的(P<0.01)和C组的(P<0.01),B组的多浪羔羊平均断奶重高于C组的(P<0.01);A组的多浪羔羊平均成活率高于C组的(P<0.01),B组的多浪羔羊成活率也高于C组的(P<0.05),A组与B组出生的羔羊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0
摘要:[目的]通过对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条件下适应性的研究,为新类型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美国瑞士褐牛犊牛和母牛进行为期三年的饲养观察,对其生长情况、泌乳、繁殖性能、耐粗饲、耐热抗寒性能及疾病项目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在舍饲条件下,初生重平均为35.23 kg,6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19.81 g;12月龄平均日增重为724.16 g,生长发育良好。平均繁殖成活率为81.72%;一胎平均泌乳量为3 561 kg,二胎平均泌乳量为4 267 kg,三胎平均泌乳量为4 579 kg。[结论]美国瑞士褐牛在塔城地区舍饲饲养条件下其生长发育良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 美国瑞士褐牛 舍饲 生长 生理指标 繁殖 泌乳 耐热抗寒


卵母细胞老化对绵羊胚胎早期发育及胞质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卵母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发生老化,老化严重影响卵母细胞的质量及发育潜能,进而影响体外胚胎生产、克隆等生物技术的效率。本文系统地讨论了老化对绵羊孤雌胚、核移植胚和单精注射后的胚胎发育潜能以及胞质内GSH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绵羊卵母细胞在成熟培养到30 h就已经发生老化,并且老化降低了卵母细胞质量和后续胚胎发育能力,但是不影响胞质内GSH含量。由此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控制卵母细胞成熟的时间和适时的体外操作来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和促进胚胎发育。这些结果还可以指导操作,降低核移植、单精注射等技术应用于基础研究时引起的操作误差,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2至7月在乌鲁木齐种牛场跟踪测量的272头1~6月龄新疆褐牛犊牛体尺、体重数据为基础材料,探索了舍饲新疆褐牛犊牛的生长规律,分析了其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性,构建了估测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舍饲新疆褐牛犊牛随着月龄的增加,相对于其他几个性状,更趋向于胸围和体重的快速增长;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0.913、0.964、0.851,经检验四个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4个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于公犊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975和0.973,对于母犊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均为0.97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畜牧兽医杂志 》 2008
摘要: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 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 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 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超细型羊毛季节性生长规律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08
摘要:利用特制染料标记120只超细型羊不同生长阶段羊毛,研究羊毛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细型羊毛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部试验羊羊毛直径、生长速度均在夏季放牧期最高,分别为18.09μm、18.56μm、20.35μm和0.26 mm/d0、.26 mm/d0、.27 mm/d;幼龄母羊和成年母羊羊毛直径在春季放牧期最低分别为15.97μm、16.58μm,生长速度在冬季舍饲期最低分别为0.22 mm/d、0.20 mm/d。


β-甘露聚糖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及发酵粪中氨气和硫化氢释放量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海兰褐蛋用雏鸡500羽,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甘露聚糖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及发酵粪中氨气和硫化氢释放量的影响。日粮中添加的β-甘露聚糖酶水平分别为0,0.01%,0.015%,0.02%,0.025%,试验期为7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7周龄日粮中添加0.02%的β-甘露聚糖酶可显著提高蛋雏鸡的体重、胫长、平均日增重(P<0.05),可显著降低发酵粪中NH3和H2S的产生量(P<0.05)。


不同品种公犊放牧补饲生长发育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研究纯种的新疆褐牛、西门塔尔、安格斯和荷斯坦5~6月龄公犊在放牧条件下平均每日补饲1.5 kg精料的生长发育情况。10月龄时四个品种犊牛的体重分别187.86±22.35,198.60±41.74,212.60±35.96和233.66±21.62 kg。平均日增重为0.78±0.18,0.79±0.21,0.81±0.14和0.75±0.11 kg。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分别为48.36%、53.23%、51.56%和52.35%;34.40%、37.55%、42.10%和37.89%;32.62、78.56、62.67和58.98 cm2。放牧犊牛的生长发育随牧草和季节变化呈现出波动性,出现两个生长高峰(6~7月和10月)和一个平缓期(8~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