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株青贮玉米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养殖与饲料 》 2022
摘要:[目的]探究全株青贮玉米对小尾寒羊日均增重、料肉比和肉品质等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日龄((89±1)d)、体重((27.5±2.2)kg)相近的小尾寒羊40只,按品质差异分为2组(基础日粮组、全株青贮玉米组),每组20只,试验期65 d.[结果]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全株青贮玉米组的日 均增重显著提高19.42%、料重比显著降低13.67%,而2组的日均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全株青贮玉米组的背最长肌GR值、剪切力、粗脂肪含量比基础日粮组分别显著降低了 25.00%、20.56%、0.41个百分点,眼肌面积显著提高了 23.20%,全株青贮玉米组的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干物质含量、粗蛋白含量低于基础日粮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全株青贮玉米可以提高小尾寒羊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肉品质.


湖羊、小尾寒羊泌乳关键期泌乳性状的测定与比较
《江西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测定和比较了新疆舍饲湖羊、小尾寒羊在泌乳关键期的泌乳性状。结果表明:湖羊和小尾寒羊个体在产后56 d内的总泌乳量分别为(31.25±0.06)kg和(30.03±0.02)kg,日均泌乳量分别为(0.558±0.05)kg和(0.541±0.07)kg;在泌乳中期,湖羊和小尾寒羊间乳蛋白率差异极显著(P<0.01);在整个泌乳期,两个羊种间乳蛋白率差异显著(P<0.01);湖羊泌乳的乳脂率在中期达到最大值,而小尾寒羊在后期达到最大值;湖羊泌乳的乳糖率在整个泌乳期呈上升趋势,而小尾寒羊在中期达到最大值;两种羊乳的总固体含量在整个泌乳期都呈上升趋势。


湖羊和小尾寒羊骨形成蛋白受体IB型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骨骼形成蛋白IB型受体基因(BMPR-IB)与泌乳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BMPR-IB在湖羊(41只)和小尾寒羊(30只)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分析了其泌乳期1~56 d的泌乳性状。结果显示:在湖羊群体中发现BB和B+两种基因型,基因频率为0.965和0.035;与泌乳性状结合分析:BB基因型乳蛋白显著高于B+型个体(P<0.05)。小尾寒羊群体中发现BB、B+和++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7,0.4和0.33;++型个体泌乳量极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1),B+型个体泌乳量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从群体泌乳量来看为++型>B+型>BB型;++型个体乳糖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


瓦寒杂交一代羔羊与小尾寒羊羔羊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6
摘要:为生产优质商品肉羊探索新的杂交配套方案,将小尾寒羊按不同年龄、胎次随机分成2组,运用同期发情和公羊试情后,采取瓦格吉尔羊公羊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小尾寒羊纯繁采用本交方法;从瓦寒杂交一代羔羊(瓦寒F1)中选择出生日期接近、健康无病的羔羊作为试验组,小尾寒羊为对照组,在同一饲养条件下,研究两者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瓦寒F1初生重、0~3月龄平均日增重、3~6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26.08%、42.98%和39.32%(P<0.05);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小尾寒羊羔羊高出11.07个百分点和28.22%(P<0.05);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羔羊(P<0.05)。综合以上结果:瓦寒F1羔羊的增重速度、产肉力和肉品质均优于小尾寒羊,适合生产商品羔羊肉。
关键词: 瓦格吉尔羊 小尾寒羊 杂交 生长性能 屠宰率 肉品质


瓦格吉尔羊和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羔羊与小尾寒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品质的比较研究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2016
摘要:为了生产优质商品肉羊探索新的杂交配套方案,将小尾寒羊按不同年龄、胎次随机分成2组,运用同期发情和公羊试情后,采取瓦格吉尔羊公羊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小尾寒羊纯繁采用本交方法;在瓦寒杂交一代羔羊(瓦寒F1)中选择出生日期接近、健康无病的羔羊作为试验组,小尾寒羊为对照组,在同一饲养条件下,研究两者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瓦寒F1初生重、0~3月龄、3~6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26.08%、42.98%和39.32%(P<0.05);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小尾寒羊羔羊高出11.07%和28.22%(P<0.05);瓦寒F1羔羊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羔羊(P<0.05)。综合以上结果;瓦寒F1羔羊的增重速度、屠宰性能产肉力和肉品质均优于小尾寒羊,适合生产商品羔羊肉。
关键词: 瓦格吉尔羊 小尾寒羊 杂交 生长性能 屠宰率 肉品质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ESR在同期发情处理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选择高繁殖力小尾寒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公认的CIDR结合外源激素处理使其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及乏情的小尾寒羊作对比,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基因在卵巢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对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自然发情绵羊和外源激素处理发情的羊在发情表现和时间上无明显差别;在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它们显著高于在乏情期绵羊卵巢细胞内的表达(P<0.05)。尽管激素处理的同期发情羊卵巢细胞内的ES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乏情期绵羊,但是仍然显著低于自然发情期绵羊卵巢细胞的表达(P<0.05)。此外,自然发情和激素处理的绵羊ESR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和10.77%,而发情期绵羊ESR基因启动子处于超甲基化状态(92.30%)。以上结果说明,外源激素处理的同期发情小尾寒羊尽管发情表现、时间等与自然发情的绵羊类似,但是ESR基因在蛋白水平上差异显著,且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许是目前胚胎移植后着床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子一代中FecB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小尾寒羊及其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在繁殖性能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寻找一种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提供前期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小尾寒羊自繁群HH及其3个杂交F_1代群体(小尾寒羊×多浪羊(HDL)、小尾寒羊×萨福克(HS)、小尾寒羊×德国美利奴(HDM)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绵羊群体中FecB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其遗传结构。【结果】在HH、HDL群体中存在三种基因型BB、B+、++,在HDM和HS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B+、++,表明杂交群体HDM和HS已成功引入多胎基因FecB。【结论】以小尾寒羊作为母本,对于改善杂交子代的繁殖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多浪羊、小尾寒羊与吐鲁番本地羊杂交效果对比试验
《草食家畜 》 2007
摘要:本文对国营羊场120只本地土种羊,分别用小尾寒羊、多浪羊进行杂交作为试验组,本地羊纯繁后代作为对照组,对F1出生重、周岁体重、F1、F2的繁殖率、成活率进行比较,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寒土F1、浪土F1初生重和周岁体重显著大于本地羊纯繁后代;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多胎性能、早熟性能表现突出。浪土组合繁殖力、成活率、适应性要优于寒土组合,适宜在吐鲁番地区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