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046条记录
垂直与倾斜相机观测对遥感物候参数验证影响的对比研究

遥感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卫星遥感的大尺度植被物候监测对于农业生产管理、气候变化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提取的物候参数真实性检验常以近地面数字相机观测为数据源。以往验证研究大多关注观测尺度的差异造成的影响,忽略了地面相机与卫星观测天顶角的不一致性。本文将获取的垂直(PhotoNet)与倾斜(PhenoCam)物候相机在相近纬度、同种植被类型的观测站点数据,分别与Sentinel-2卫星提取的物候参数进行对比,系统性地评估2种地面相机观测角度对卫星物候期验证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机的观测角度是卫星遥感物候验证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原因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卫星遥感与垂直观测相机提取的物候期表现出更好一致性,平均相差9 d,而与倾斜观测相机平均相差可达19 d,偏差天数受植被类型和生长阶段的影响;在玉米凋落期至休眠期,垂直观测偏差反而高于倾斜观测;植被冠层方向反射特性和相机视场范围内目标组分差异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证实了地面相机观测角度是卫星物候真实性检验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相机野外布设时应充分考虑角度效应带来的验证误差,从而为卫星遥感物候监测提供更可靠的验证数据。

关键词: 遥感 数字相机 观测角度 卫星物候 近地物候 植被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草食家畜 2024

摘要:【目的】旨在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用于检测布病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进行比较。【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40份牛血清样品,以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c-ELISA和国标推荐的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SAT)方法作为标准,确定布病的阳性和阴性样品。根据已确定的布病样品和40份样品的检测结果,对i-ELISA、c-ELISA和GICA与SA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对已确定的布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c-ELISA与SAT的特异性和符合率均为100%;GICA 3的特异性和符合率最低,分别为91.4%和92.1%;i-ELISA、GICA 1、GICA 2和GICA 4的特异性和符合率均相同,分别为94.1%和94.7%。通过对40份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比较分析可知,RBT和4种GICA的敏感性较低,在66.7%~75%之间。【结论】c-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均为100%;4种GICA的敏感性较低,存在一定比列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样品。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检测 敏感性 特异性 符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繁殖力新疆山羊发情周期血清FSH和LH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4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繁殖力母羊发情周期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分泌变化规律,试验选择新疆山羊高繁殖力母羊17只和低繁殖力母羊14只,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母羊发情周期血清中FSH和LH浓度。结果表明:高、低繁殖力母羊发情周期中FSH和LH浓度均呈脉冲波动式分泌,高繁殖力母羊血清中FSH浓度在发情周期第1,5,13,21天出现4个波峰,LH浓度在发情周期第2,5,11,21天出现4次波峰;低繁殖力母羊血清中FSH浓度在发情周期第1,5,21天出现3个波峰,LH浓度在发情周期第5,13,21天出现3次波峰。在发情期和发情前期母羊血清中FSH和LH浓度均高于发情后期和间情期,高、低繁殖力母羊血清中FSH和LH浓度均在发情前期(>17~21 d)开始升高,在发情期(0~48 h)当天达到峰值之后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且高繁殖力母羊发情周期4个阶段血清中FSH和LH浓度均高于低繁殖力母羊。高、低繁殖力母羊血清中FSH和LH基础浓度均在发情期最高,间情期最低。说明不同繁殖力新疆山羊母羊发情周期中FSH和LH分泌变化规律一致,高繁殖力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中FSH和LH浓度高于低繁殖力母羊且波峰数量多于低繁殖力母羊。

关键词: 新疆山羊 生殖激素 促卵泡激素(FSH) 促黄体激素(LH) 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非遗传因素对奶牛酮病的影响

草食家畜 2024

摘要:【目的】酮病作为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疾病,目前普遍通过测定血液酮体水平进行初步诊断,而血样的采集会使牛只产生应激反应,增加兽医工作负担,因此,本文利用奶牛群体改良(DHI)测定的日生产性能记录,分析不同因素对奶牛酮病的影响,以降低样品采集对牛只的应激,减轻兽医的工作量,为养殖场预防与治疗酮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收集4个牛场2021—2022年奶牛群体改良(DHI)测定的日生产性能记录,利用SPSS 19.0对4个牛场酮病泌乳母牛产奶性能记录予以分析,运用SAS 9.2软件分析各非遗传因素对奶牛酮病的影响。【结果】在产奶性状方面,患酮病牛只的平均乳脂率、尿素氮均高于健康牛只;各非遗传因素中,牛场、年份、季节、胎次对奶牛酮病均有极显著影响;春季酮病发病率最高,秋季次之,夏季、冬季发病率较低;不同胎次中2胎次酮病发病牛只数量最多。【结论】奶牛酮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养殖场要根据季节、胎次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奶牛饲养管理规划,同时根据DHI测定记录中乳脂率、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预测牛只是否患有酮病,若发现酮病及时治疗,减少对牛只造成的机体损伤,从而降低牛场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酮病 DHI 影响因素 产奶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剂在畜禽粪污好氧堆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沼气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畜禽粪污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堆肥是使畜禽粪污无害化的有效手段,改变堆肥的条件和添加外源添加剂能够影响好氧堆肥。在堆肥中加入微生物菌剂能够起到加快腐熟进程、提高产品质量、固氮减排的作用。文章总结了微生物菌剂对堆肥温度、pH值、含水率、C/N、有机质、种子发芽指数、气体排放、降解抗生素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旨在为微生物菌剂在堆肥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畜禽粪污 好氧堆肥 微生物菌剂 腐熟进程 产品质量 固氮减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究维生素ADE对母牛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2024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注射维生素ADE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饲养管理条件相同、不同胎次、怀孕 7 个月的西门塔尔母牛共 3 批次,每批次试验组 30头、对照组20 头,3 批次共计150 头.对照组母牛严格执行保健护理程序,在产后 14 d、28 d、42 d各肌注PGF2α4 mL,从第42 天注射PGF2α的次日起,每天全天候视频监控发情情况,连续观察15 d.试验组母牛产前60 d、产前30 d、产后2h内各肌肉分点注射维生素ADE注射液10 mL,其余程序均与对照组相同,从第42 天肌肉注射PGF2α的次日起,每天全天候视频监控发情情况,连续观察15 d.[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瘫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发情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维生素ADE不仅能显著减少母牛产后胎衣不下、产后瘫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还能显著提高产后母牛的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

关键词: 维生素ADE 肉牛 繁殖性能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和田羊体尺体重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成年和田羊体尺体重的关联性,本研究测定了和田市某羊场与和田市策勒县某羊场的758只成年和田羊体重和体尺,通过SAS 8.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和田羊生长性状主成分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场效应对管围具有显著影响,对体重和其他体尺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年龄效应对管围影响不显著,对体重和其他体尺性状影响极显著;性别效应对胸围和胸宽影响不显著,对体重和其他体尺性状有极显著影响;成年和田羊体重与各体尺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体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年公羊选取前3个主成分,F1为体型因子,F2为肢体因子,F3为宽度因子;成年母羊选取前4个主成分,F1为体型因子,F2为重量因子,F3为肢体因子,F4为围度因子。根据选择的主成分建立的成年公羊生长性状主成分评估模型为:Y_公=0.306X1+0.286X2+0.304X3+0.264X4+0.249X5+0.391X6,成年母羊生长性状主成分评估模型为:Y_母=0.273X1+0.107X2+0.299X3+0.126X4+0.140X5+0.375X6。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体尺与体重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和田羊的饲养管理、选种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和田羊 体尺 体重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及部位肉品质差异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测定.随机从G1-24m(n=101)、G2-24m(n=75)、G3-24m(n=20)、G1-30m(n=53)、G2-30m(n=44)、G3-30m(n=20)组各选取8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对肉用褐牛外脊、小黄瓜条、辣椒条3个部位肉进行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质构参数分析.[结果]G3-30m组公牛胸宽、髋宽、坐骨端宽、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显著高于G1-30m和G2-30m组(P<0.05).与《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DB65/T 3791-2015)相比,除G1-24m组公牛体高、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0.53%和-0.64%,以及G2-24m组公牛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1.18%之外,其余指标均超出《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中指标要求.在肉品质方面,外脊嫩度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但保水性较差;3个部位肉适口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改良和选育,肉用褐牛的体格增大、胸围增长、体躯紧凑、肉用性能提高.

关键词: 肉用褐牛 生长性能 肉用性能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花粕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菊花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平肝明目、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祛湿、抗菌消炎等功效。菊花粕是菊花提取叶黄素后的副产物,营养物质种类相对丰富,饲料品质较高,在水产和畜禽生产中应用效果良好。作为副产物,将菊花粕应用于动物生产,在促进动物健康、提高生产性能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可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文章综述了菊花粕的营养特性、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菊花粕 营养特性 生物学功能 反刍动物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小黑麦在新疆的产业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现代畜牧科技 2024

摘要:小黑麦(Triticosecale)是小麦和黑麦草经过杂交和遗传改良创制的新作物,可作为一种饲料作物,因其显著的产量优势和营养价值在畜禽养殖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前景。饲用小黑麦还具有出色的抗逆性,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这使其在干旱、寒冷、盐碱等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在新疆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饲用小黑麦的开发利用有望为农区集约化养殖提供重要的饲料支持,还能为边际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然而,饲用小黑麦在新疆的产业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该文旨在通过分析饲用小黑麦在新疆的科研与推广现状,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饲用小黑麦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饲用小黑麦 新疆 产业化现状 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