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白猪BF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及胎盘效率关联研究
《遗传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BF基因为产仔数的候选基因,运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BF基因内含子1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内含子1第79bp处发生了C→T突变,命名为BF-intron1-C79T。所扩增PCR产物经SmaⅠ酶切后,可分出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经χ2适合性检验,大白猪群体在该位点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将不同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初生重(BW)和胎盘效率(PE)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初产母猪在该位点上,CC基因型比CT基因型个体的TNB和NBA均多3.10头,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BW和PE上,CC基因型均高于CT基因型,差异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在该位点上,CC基因型比TT基因型个体的TNB和NBA分别多3.45头和3.92头,PE高23.80%,均达到显著水平;但CT基因型个体与CC和TT个体之间的TNB、NBA和PE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BF-intron1-C79T位点可作为繁殖性状及胎盘效率的潜在分子育种标记,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2至7月在乌鲁木齐种牛场跟踪测量的272头1~6月龄新疆褐牛犊牛体尺、体重数据为基础材料,探索了舍饲新疆褐牛犊牛的生长规律,分析了其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性,构建了估测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舍饲新疆褐牛犊牛随着月龄的增加,相对于其他几个性状,更趋向于胸围和体重的快速增长;舍饲新疆褐牛犊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0.913、0.964、0.851,经检验四个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4个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于公犊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975和0.973,对于母犊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均为0.97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两奶牛场布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四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与方法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4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华东区和新疆的两奶牛场的600头奶牛进行了布氏杆菌病检测,采集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为阳性的奶牛的奶样120份,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分离到细菌17株,经革兰氏染色、柯兹罗夫斯基鉴别染色和PCR鉴定,17株分离菌株均为牛种布氏杆菌;4种血清学检测结果RBT平均阳性率为46.33%,SAT平均阳性率为41.00%,iELISA平均阳性率为48.17%,cELISA平均阳性率为40.50%。结论两奶牛场平均分菌率为14.17%,按国标标准方法SAT检疫血清阳性率为41.00%,RB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36%和85.71%,SA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09%和92.06%,i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36%和96.83%,c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5.45%和98.41%。iELISA和cELISA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高于RBT和SAT。iELISA和cELISA可作为RBT和SAT的替代方法。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RT-PCR分别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青海株(QH3)、黑龙江株(HLJ)和甘肃株(A4)的融合蛋白(F)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再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酶切和质粒PCR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后,进行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同时进行分析和比较。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3个分离株F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662bp,共编码F蛋白的553个氨基酸;3个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0.6%;与常用疫苗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85.3%~91.6%。三者F基因的裂解位点均为112R-R-Q-K/R-R-F117,符合强毒株裂解区氨基酸组成的特征。以1bp~374bp的核苷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QH3株NDV为基因Ⅷ型,A4株NDV为基因Ⅵ型,HLJ株NDV为基因Ⅸ型。
开源空间信息技术在草业上的应用前景
《草食家畜 》 2009
摘要:本文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及软件产品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开源空间信息技术在草业上的应用前景。为满足草业行业应用需求,使用成熟的开源空间信息软件系列,建立草业空间信息处理和共享的解决方案,是昂贵的商业软件完美替代品,将对降低使用空间信息技术的成本,缩短草原信息业务化运行系统的开发周期,推广这一技术在草业上更广泛的应用方面发挥重要影响。


克拉玛依地区牛焦虫病蜱媒鉴定
《新疆畜牧业 》 2009
摘要:克拉玛依地区有牛5000多头,近年来连续暴发牛焦虫病,发病率在20%左右,尽管每年给牛打牛焦虫疫苗,对发病牛进行治疗,死亡率仍高达1%。牛焦病病原有3种,分别为


DGAT1基因K232A突变位点在3个中国荷斯坦母牛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产奶量的相关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acyl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1)基因是影响奶牛产奶性状的主效基因之一,其第八外显子上的第232位的赖氨酸转化为丙氨酸(K232A)的错义突变是影响产奶量、乳脂和乳蛋白含量的因果突变。本研究利用GenBank中已公布的牛DGAT1基因DNA序列,于K232A位点两端设计引物,采用PCR-RFLP方法鉴定来自新疆和江西的3个中国荷斯坦母牛群体共454个个体DGAT1基因K232A突变位点的基因型,使用SAS9.0软件分析供试群体基因型分布及其与产奶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K等位基因为441bp的PCR扩增片段,A等位基因为完全切开的202bp和239bp两片段。新疆1、新疆2和南昌金牛3个荷斯坦母牛群体在该位点上K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1.9%、42.4%和27.2%;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48.1%、57.6%和72.8%。DGAT1基因K232A突变位点与三个母牛群体日平均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3个群体中KK型个体产奶量均低于AA型个体,但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产奶量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DGAT1基因在中国奶牛群体中的遗传效应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良种奶牛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