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畜牧科研体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
《陕西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关系到畜牧业科研单位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机构的稳定。以新疆畜牧科学院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畜牧科研单位职工对畜牧科研体制改革的意愿,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激素处理产后母牛对产犊间隔及卵巢状态的影响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确定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和氯前列烯醇对缩短奶牛产犊间隔的影响,选择产后适宜的激素处理时间,选用51头年产奶量在5 000 kg~6 000 kg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的时间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产后2周)、试验Ⅱ组(产后20 d~40 d)、试验Ⅲ组(产后40 d~60 d),分别用LRH-A2、氯前列烯醇或LRH-A2+氯前列烯醇进行处理。并在每组随机选择3头,用B超观测处理前后奶牛的卵巢状态变化。结果表明,奶牛产后2周用LRH-A2处理,有利于缩短产犊间隔。
关键词: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 氯前列烯醇 B超 产犊间隔 奶牛


策勒黑羊选育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畜牧兽医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策勒黑羊是以生产羔皮为主的多胎优良地方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作者从育种的角度阐述了策勒黑羊选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选育方向和对策。


HSP70C融合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对小鼠抗生育的研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对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LZP3)免疫不育效果的增强作用。方法:将HSP70全长和C端分别与LZP3融合构建pcD-L-HSP70和pcD-L-HSP70C重组质粒,同时与具有免疫不育功能的pcD-L和pcD-ACLC一起分别免疫NIH小鼠,分别检测重组质粒在机体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T细胞增殖及体液免疫水平、抗生育效果、卵巢的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定位。结果:LZP3构建的重组质粒均能在小鼠肝脏中表达;免疫后能刺激机体T细胞增殖,尤其是pcD-ACLC和pcD-L-HSP70C免疫组(P<0·01);同时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P<0·05);除pcD-L-HSP70免疫组外其他3种重组质粒均具有抗生育效果(P<0·05),且pcD-ACLC和pcD-L-HSP70C极明显地降低了小鼠平均窝仔数(P<0·01)且未引发机体产生卵巢炎;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绿色激发光下小鼠卵母细胞的卵透明带均能发出绿色荧光。结论:与pcD-L-HSP70免疫相比,pcD-L-HSP70C能明显地降低小鼠平均窝仔数,这表明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C端对增强LZP3免疫不育效果具有明显的基因佐剂功效。
关键词: 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 免疫不育 HSP70 融合佐剂


昭苏马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对昭苏马场的不同草地类型做了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中山山地草甸最高,低山丘陵草原最低;而土壤全钾含量正好相反,低山丘陵草原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中山山地草甸最低。亚高山草甸草地土壤全磷、速效氮的含量较丰富,其他各草地类型间土壤全磷分布较均匀;山前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各草地类型之间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也不大,而且速效磷在各层中分布的比较均匀。中山山地草甸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亚高山草甸的最低。各草地类型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全钾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牛卵胞质内显微受精中第一极体位置与激活方法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牛卵母细胞胞质内显微受精(ICSI)操作中,卵母细胞第一极体位置以及受精卵化学激活方法对ICSI卵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牛卵巢,成熟培养卵母细胞后,调整其第一极体分别位于相当于时钟6点和12点的位置,进行牛卵母细胞胞质内显微受精,以ICSI卵不进行激活处理为未激活组,分别采用乙醇、离子霉素及离子霉素联合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激活ICSI卵,统计ICSI卵的形态完整率、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结果】第一极体分别位于相当于时钟6点和12点的位置时,所获得的ICSI卵形态完整率(92.9%和94.0%)、卵裂率(37.1%和40.0%)和囊胚发育率(12.9%和12.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激活组ICSI卵的卵裂率较低,不能发育到囊胚;用乙醇或离子霉素激活时,ICSI卵的卵裂率(25.7%和27.6%)和囊胚发育率(3.3%和3.4%)均显著高于未激活组(7.5%和0)(P<0.05);用离子霉素与6-DMAP联合激活时,ICSI卵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分别为38.9%和13.9%,显著高于乙醇激活组、离子霉素激活组及未激活组(P<0.05)。【结论】对牛卵母细胞进行ICSI操作时,第一极体分别位于相当于时钟6点和12点位置时,对ICSI卵的发育无显著影响;采用离子霉素和6-DMAP联合激活,有利于ICSI卵的体外发育。
关键词: 牛卵胞质内显微受精 第一极体 化学激活 囊胚发育率


新疆不同品种供体牛超排效果比较分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摘要:对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和荷斯坦牛共计1088头的超数排卵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SH来源对超排效果影响不显著,FSH剂量、超排季节、个体差异与公牛精液品质对牛超数排卵有一定影响;安格斯牛以10~10.25mg的超排效果最好,荷斯坦牛以9.5mg的超排效果最好;在季节对超排的影响方面,安格斯牛在秋季的效果最好,荷斯坦牛、海福特牛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超排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荷斯坦牛在冬季的效果较好,可用胚数为7.13±7.94;海福特牛在秋季的效果较好,可用胚数为4.57±4.42。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畜牧兽医杂志 》 2008
摘要: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 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 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 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 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