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腐蹄病情况调查与分析
《养殖与饲料 》 2017
摘要:为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腐蹄病发病情况及其致病因素,从2013年2月-2015年4月,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腐蹄病的调查。结果发现腐蹄病平均发病率10.00%;每年的3-5月发病率最高,占全年腐蹄病发病牛数的50.71%;腐蹄病患牛平均延迟受孕期约为77 d,多使用冷冻细管平均为4.41个;腐蹄病奶牛的乳汁乳脂率、总固形物、非乳脂固体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病牛血清Fe、Cu含量较健康牛显著降低,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


牛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定量风险评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7
摘要:为了评估牛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病检疫漏检概率以及漏检后从业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构建了牛屠宰环节布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牛布病检疫漏检概率呈pert分布Risk Pert(0,0.06,1),根据屠宰量不同,单个屠宰场年漏检数量在0~998头之间,多数情况下可能漏检布病牛6头。模型假设1头漏检布病感染牛有5名从业人员接触,则单个场年屠宰牛可能感染布病的人数为0~151人次,90%的可能会出现0~19人次的布病感染。屠宰量大、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场感染布病的概率更大。应用模型对某省2016年度牛屠宰量3.26万头进行因屠宰接触感染新增布病人数估计,该省可能因此新增布病感染病例0~11例次(90%置信水平),最多可达50例次。随着感染概率递增,感染人数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应加强养殖环节牛群布病的控制和出栏前检疫、宰前检疫,加大屠宰监管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蹄病的调查分析
《养殖与饲料 》 2016
摘要:为给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选取2016年2-5月新疆垦区11个集约化奶牛场的9 718头奶牛为研究对象,统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春季蹄病主要为蹄壁过长、腐蹄病、蹄叶炎、蹄底脓肿或溃疡、蹄冠病、白线病,总发病率为5.66%,其中,腐蹄病、蹄壁过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蹄病(P<0.05),占所有蹄病的33.82%、32.18%,高产泌乳奶牛蹄病发生率最高(10.94%),青年牛蹄病发生率最低(0.59%),干奶牛蹄病发生率居中(5.90%)。表明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发生与年龄、泌乳量密切相关。


新疆奶牛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确定新疆某规模化牛场疑似奶牛副结核病病原,本研究从PCR检测阳性牛粪便样本中共分离获得4株细菌,对其进行菌落形态观察、抗酸染色镜检以及16S r RNA、IS900特异性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的扩增、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4株细菌为抗酸染色阳性菌,对其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检测均为阳性,它们的16S r RNA、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之间同源性为100%,与Gen Bank中登录的副结核分支杆菌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从而确定所分离的4株菌株均为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


瘤胃能氮同步释放对奶牛微生物蛋白合成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通过体外产气试验,研究瘤胃能氮同步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4头健康、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置3种不同能氮同步化指数的等能、等氮日粮(日粮A,SI=0.74;日粮B,SI=0.83;日粮C,SI=0.91)。结果表明,随着日粮SI值增加,微生物蛋白合成量显著增加(P<0.05)、氨氮浓度在8和12h极显著下降(P<0.01);A组与B组相比,在8h时,产气量、pH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12h时,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显示,日粮能氮同步释放可显著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量和氨氮浓度。


新疆3个不同品种牛SLC11A1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溶质性载体蛋白家族成员l(SLC11A1)基因是一个主要的自然抗性候选基因,与多种胞内寄生病原菌的抵抗作用相关,研究克隆新疆褐牛、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SLC11A1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启动子序列差异,为奶牛抗病育种提供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方法】分别采集新疆3个品种牛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5ˊ端启动子区,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p Gplot、Repeat Masker、TFSEARCH、WWW Signal Scan及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获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获得SLC11A1基因启动子片段1 463 bp,且具有启动子活性,未发现Cp G岛的存在。新疆3个品种牛间SLC11A1基因启动子序列未出现差异,但与美国安格斯牛SLC11A1基因启动子序列存在4处差异。启动子区预测到SP1,NF1,Rel A-p65,GKLF,CPBP等12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发现1个增强子区域(-734~-740),该序列存在两处短散的重复元件BOV-t A2、MIR3,以及重复DNA元件Charlie8。【结论】得到新疆地区3个品种牛SLC11A1基因启动子序列,并与安格斯牛SLC11A1基因启动子序列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SLC11A1基因多态性影响机体对胞内感染菌的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牛群结构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因素对奶牛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奶牛 》 2014
摘要:为评价管理、政策、价格、技术进步对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以存栏的生产母牛数、青年牛数、育成牛数、犊牛数为基础建立牛群结构模型,假设牛群规模从年初到年终保持不变。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变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实证分析了牛群结构、繁殖率、犊牛成活率、牛奶产量、牛奶价格、饲草料价格变化对销售收入、成本、利润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奶量对生产母牛的盈利情况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生产母牛比例、繁殖率、牛奶价格、饲草料价格,犊牛成活率影响程度最小。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热应激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阴阳离子平衡(dietary cation-anion balance,DCAB)对热应激条件下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随机完全试验设计,选取75头健康的泌乳中期(104.8DIM±12DIM)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胎次、产奶量、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5组,试验Ⅰ、Ⅱ、Ⅲ、Ⅳ组和对照组分别饲喂DCAB值为195.76、186.68、177.77、166.94、239.12mEq/kg DM的日粮。试验期为67d,其中预试期7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试验Ⅰ、Ⅱ组的O2分压与试验Ⅲ、Ⅳ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DCAB对PCO2、pH、HCO-3、TCO2、SATO2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DCAB对奶牛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K)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试验Ⅰ、Ⅱ组与试验Ⅲ、Ⅳ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CAB对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Ⅰ、Ⅱ组与试验Ⅲ、Ⅳ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别为13.98%、15.99%、10.77%和4.55%、6.40%、1.61%。奶牛血清中T4、T3、COR的浓度受DCAB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奶牛血清中尿素氮的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日粮DCAB值的升高,血清中尿素氮的浓度呈上升趋势,试验Ⅰ组最高。综合上述指标,在热应激条件下,泌乳中期奶牛饲喂DCAB值为186.68~195.76mEq/kg DM的日粮时对改善其健康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