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在阿勒泰地区推广应用
《新疆畜牧业 》 2023
摘要:为了解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在阿勒泰地区牧业村免疫牛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分别在阿勒泰地区3个县选取6个牧业村,采用皮下注射方式5.0×1010 CFU免疫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共免疫犊牛300头,在接种疫苗后第7d,观察并记录免疫牛的健康状况,并采集免疫后15 d、20 d、30 d、90d和180 d牛血清,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布病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完成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对免疫后180d布病阳性血清,采用布病 iELISA鉴别诊断方法,区分标记疫苗免疫抗体与布病自然感染抗体.对免疫后3 d、7d以及15d牛采集阴道拭子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PCR)方法,开展布病病原学检测.免疫后7 d犊牛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免疫抗体在15d达到最高,阳性率为98.36%,随后逐渐下降,免疫后180 d抗体阳性率为21.67%,阳性血清经iELISA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标记疫苗免疫抗体.免疫后3d、7d以及15d牛阴道拭子提取基因组DNA经Realtime-PCR检测均未检出布鲁氏菌阳性.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在阿勒泰地区不同县牧业村牛布病防控中安全、有效,同时具有鉴别诊断的优点,适用于牧业村推广应用,本研究为今后阿勒泰地区的布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色瓦绵羊RPL8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色瓦绵羊核糖体蛋白L8基因(RPL8)在各组织部位的表达特征及其潜在功能作用,揭示RPL8基因调控色瓦绵羊产奶质量的分子作用机制,为推进色瓦绵羊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扩增色瓦绵羊RPL8基因,通过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TMHMM 2.0等在线软件分析RPL8基因结构特征及潜在功能,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色瓦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RPL8基因在色瓦绵羊乳腺、肌肉、心脏、肾脏、脾脏、肝脏、小肠、瘤胃和卵巢等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小肠、乳腺和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1)。色瓦绵羊RPL8基因编码区(CDS)序列长774 bp,共编码257个氨基酸残基;基于RPL8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色瓦绵羊与山羊、牦牛、牛等反刍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近。色瓦绵羊RPL8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8024.66Da,理论等电点(pI)为11.04,是一种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占78.3%);色瓦绵羊RPL8蛋白存在15个磷酸化位点[7个丝氨酸(S)位点,8个苏氨酸(T)位点],其二、三级结构中均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色瓦绵羊RPL8蛋白的互作蛋白均为核糖体蛋白,其同源性高达99.90%,其中,RPS5、RPS16、RPL11、RPS3、RPS18和RPS11属于通用核糖体蛋白家族,RPL13属于真核核糖体蛋白家族。【结论】色瓦绵羊RPL8是一种胞内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具有核糖体蛋白的基本结构特征。RPL8基因在色瓦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尤其在乳腺和卵巢中呈高表达,说明RPL8基因除了发挥其家族基本功能作用外,在色瓦绵羊乳腺和卵巢组织中可能还影响乳脂含量与卵泡的周期性发育。
关键词: 色瓦绵羊 核糖体蛋白 RPL8基因 乳腺 卵巢 组织表达特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4个地区5种蜱虫宿主动物进行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流行基因型.方法 取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及喀什4个地区采集的牛、绵羊、山羊、马和犬血清样本共814份,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莱姆病IgG抗体.于上述地区收集蜱虫135只,提取DNA,以其为模板,经巢式PCR法扩增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片段,取阳性样本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应用MEGA X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伊犁、昌吉地区血清样本莱姆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6%、2.4%、2.7%和0,4个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81,P<0.001);牛、绵羊、山羊、犬和马血清样本的莱姆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4%、18.7%、60.5%和0,5种动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03,P<0.001).135份蜱虫DNA样本中有24份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带菌率约17.78%,包括B.garinii(占比75%)、B.afzelii(占比16.67%)、B.burgdorferi(占比8.33%)3种基因型.结论 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伊犁3个地区的牛、绵羊、山羊和犬4种动物存在莱姆病感染,以B.garinii为主要流行基因型.本研究为新疆地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蒿属荒漠草地围栏封育效果,为退化的蒿属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条件下的伊犁绢蒿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草地管理学中有关植物形态、植物内源激素和"四度一量"方法,计数统计伊犁绢蒿高度PH、盖度PC、密度PD、生物量B、一级分枝PBN和二级分枝SBN,采取烘干法测定单株叶片干重、单株茎干重和单株根系干重,采取靶向测定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IAA、脱落酸ABA、生长素CTK、赤霉素GAs、乙烯ETH)含量,每处理设置3条样线,每样线测定40个样方,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归纳总结伊犁绢蒿在两个处理下的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变化.[结果]围栏封育条件下的伊犁绢蒿株高是自由放牧株高的2.57倍,生物量是自由放牧的29.73倍,一级分枝是自由放牧的7倍,单株叶片干重、茎干重和根系干重分别是自由放牧的7.87倍、5.21倍和5.64倍;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叶片CTK和ABA含量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对伊犁绢蒿茎内源激素含量除了赤霉素(GAs)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指标在两个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围栏封育对伊犁绢蒿根系内源激素影响较小,仅ETH含量在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栏封育4年,不仅使伊犁绢蒿形态特征、生长趋势与自由放牧的小型化和矮化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叶片和茎的IAA和CTK含量与植株高度和一级分枝数之间关系更密切.


新疆某肉牛养殖场不同架子牛育肥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牛业科学 》 2023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某肉牛养殖场架子牛育肥经济效益的调研分析,旨在为新疆肉牛养殖从业者选择架子牛育肥模式提供理论参考.购入高、低初始重的新疆褐牛与本地土牛杂交架子牛各24头,分为高成本高初始重组(HH组)、低成本高初始重组(LH组)、高成本低初始重组(HL组)、低成本低初始重组(LL组),每组12头牛,育肥周期为7-9个月,每月称重并记录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LL组末重极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1),HH组末重显著高于LH组和HL组(P<0.05);育肥期平均日增重LL组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HH组、LH组和HL组虽然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HH组和HL组日增重大于LH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利润率HL组>HH组>LL组>LH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利润率与平均日增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日饲喂成本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发现,在架子牛育肥过程中,高饲喂成本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选择低初始重的架子牛进行短期高营养水平育肥,比选择高初始重的架子牛育肥经济效益更好.


日粮粗蛋白水平和预混料对配种前期母驴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和预混料组成日粮对配种前期母驴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及雌激素相关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平均体重(229.18±19.11)kg、配种前3个月的经产疆岳驴母驴60头,随机均分为日粮I组和日粮II组.日粮I组饲喂低粗蛋白不含预混料的日粮,日粮Ⅱ组饲喂高蛋白+预混料的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0d.结果:在体重方面,日粮Ⅱ组母驴第60天重、第90天重以及总增重和日增重显著高于日粮Ⅰ组(P<0.05),分别提高了4.30%、6.05%、128.53%和131.58%;在氮、糖、脂代谢方面,日粮II组母驴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高于日粮Ⅰ组(P<0.05),分别提高了35.01%、39.80%、2.36%、13.79%、25.00%和39.13%;在繁殖激素方面,日粮Ⅱ组母驴血浆中促卵泡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水平显著高于日粮Ⅰ组(P<0.05),分别提高了65.50%和37.13%.因此,饲喂本研究设计的高蛋白+预混料日粮能够显著提高配种前期母驴的体重,同时增加其血浆中蛋白浓度,促进促卵泡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牛瘤胃积食的综合诊断与防治措施
《中国牛业科学 》 2023
摘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畜禽,尤其是大动物的养殖变得习以为常,这也促使着对于牛的养殖更多的是由传统的放牧、散养,转变为集约化、家庭农场式的现代化养殖,现代化养殖又多选用舍饲、栓养,其养殖密度、活动量又得不到较好的保证,这便导致在牛的养殖中,极易出现机体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问题,尤其是牛瘤胃积食,其易复发、难根治的特性,十分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畜牧工作者需了解关于牛瘤胃积食的发生原因、临床特征,掌握其诊断方法和综合的防治措施,来降低牛瘤胃积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进而达到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山东省生猪屠宰环节非伤寒沙门菌污染情况及耐药特征分析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生猪屠宰过程中非伤寒沙门菌(NTS)的污染情况和耐药特征.方法 于2021年5月和8月分别从山东省两个规模化生猪屠宰场采集共170份胴体和环境样品.对分离的NTS运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从29份样品中检出NTS,检出率为17.1%.血清型预测显示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58.6%(17/29).药敏结果显示29株NTS呈现15种耐药谱,四环素耐药率最高(100.0%,29/29),其次为氨苄西林和氯霉素(79.3%,23/29),多重耐药率达86.2%(25/29).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显示ST19为主要型别,占48.3%(14/29).耐药基因分析表明主要携带tet(A)、tet(B)、tet(M)、blaTEM-1B、blaCMY-97、floR、cmlA1等.结论 山东省部分生猪屠宰场屠宰环节存在NTS污染现象,且NTS对多类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提示应重视生猪屠宰环节中NTS的污染与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