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929条记录
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区分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与布鲁氏菌野毒感染株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分别以布鲁氏菌4型分泌系统中VirB8基因、VirB12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及探针,优化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以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羊种布鲁氏菌M5疫苗株以及猪种布鲁氏菌S2疫苗株、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进行Realtime-PCR扩增,评价该方法特异性.分别构建布鲁氏菌VirB12基因和VirB8基因片段阳性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Realtime-PCR扩增,测定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羊种布鲁氏菌M5疫苗株以及猪种布鲁氏菌S2疫苗株基因组DNA同时出现VirB8基因与VirB12基因阳性扩增,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仅出现VirB8基因阳性扩增,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未扩增出 目的条带,对VirB8基因及VirB12基因片段阳性质粒的检测限分别为约102copies/μL和103 copies/μL.该方法仅用于鉴别区分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与布鲁氏菌野毒株.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布鲁氏菌双重Realtime-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今后鉴别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分子标记疫苗免疫牛与 自然感染牛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布鲁氏菌 标记疫苗 荧光定量PCR 建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骆驼刺潜在分布格局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61个骆驼分布点数据,和21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骆驼刺当前在有、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适宜生境分布,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预测未来(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四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骆驼刺适生区面积达132.29万km2,覆盖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部分面积.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温度季节性、降水的季节性和高程被确定为影响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加入人类活动强度因素之后,骆驼刺适生区面积显著下降至71.31万km2,且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此时,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强度和高程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最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区将产生一定的扩张.尤其在中高强迫(SSP370)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面积将随时间推移产生显著的增加,且这种扩张主要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展.骆驼刺能保留大部分原有生境,仅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少量收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骆驼刺能够在西北干旱区生存并扩张,故可将其作为防沙治沙的优良物种进行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 骆驼刺 潜在分布区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质心转移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FF-100型方捆秸秆专用高效粉碎机的研制

新疆农机化 2021

摘要:针对目前肉牛羊养殖方捆秸秆加工存在的生产率低、加工质量差、劳动强度高、安全性差等问题,设计出以搅切刀为主要粉碎部件的9FF-100型方捆秸秆专用高效粉碎机.经过样机试验得出,9FF型方捆秸秆专用高效粉碎机具有粉碎效果好、生产率高、能耗低、人工劳动强度低的特点.该设备的研制推广,为现阶段牛羊养殖中草料加工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方捆秸秆 高效加工 搅切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对疆岳驴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对疆岳驴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2周岁、平均体重为(144.82±0.65) kg的疆岳驴育成母驴3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饲喂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接近但全株玉米青贮(裹包青贮)占粗饲料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和40%的5种饲粮。试验期103 d,前12 d为预试期,后91 d为正试期。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10%组、20%组、30%组和40%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5.42%(P>0.05)、10.78%(P>0.05)、23.05%(P>0.05)和45.88%(P<0.05);10%组、30%组和40%组的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8.65%(P>0.05)、23.57%(P>0.05)和32.66%(P<0.05)。2) 10%组粗蛋白质、总能、总磷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0%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0%组粗脂肪、总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10%组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20%组血清尿素氮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尿素氮、葡萄糖、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0%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为评价依据,以全贮玉米青贮占粗饲料40%的比例饲喂2周岁疆岳驴效果最优。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疆岳驴 生长性能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美利奴羊羊毛弯曲相关microRNA的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miRNA在不同羊毛弯曲中国美利奴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筛选出与中国美利奴羊羊毛弯曲相关的miRNA,为进一步探究细毛羊羊毛弯曲性状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羊毛弯曲频率有极端差异表型值(大弯曲组与小弯曲组)细毛羊个体皮肤的miRNA组进行测序与比较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25个miRNAs,其中包括143个已知miRNAs和282个新发现的miRNAs。在大弯曲组与小弯曲组共筛选到8个上调和17个下调的miRNAs。对差异miRNA的预测靶基因进行简单的Gene Ontology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跨膜信号受体活动、信号转导活动、分子转导活动、膜的组成等过程。15 761个靶基因注释到252个信号通路。【结论】筛选出了25个与细毛羊羊毛弯曲性状相关的候选miRNAs。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羊 羊毛弯曲 皮肤组织 mi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母牛肉品质评价分析

中国畜禽种业 2021

摘要:为了解新疆本地不同品种母牛肉品质特性,选择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哈萨克牛母牛共20头(新疆褐牛母牛10头,哈萨克牛母牛10头),采集辣椒条、外脊、里脊、小黄瓜条、米龙共5个部位进行营养成分、食用品质等指标测定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牛母牛部位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高于新疆褐牛母牛,新疆褐牛母牛部位肉水分含量高于哈萨克牛母牛,且新疆褐牛母牛部位肉外脊、里脊小瓜、米龙之间水分、脂肪、蛋白质与哈萨克牛母牛差异极显著(<0.01);新疆褐牛母牛部位肉剪切力值、蒸煮损失、pH均小于哈萨克牛母牛,且部位肉里脊、小瓜、米龙剪切力值之间差异极显著(<0.01),辣椒条、外脊、里脊、小瓜、米龙蒸煮损失之间差异极显著(<0.01),辣椒条、外脊、里脊pH之间差异极显著(<0.01),小瓜pH之间差异显著(<0.05).说明新疆褐牛部位肉肉质多汁性好于哈萨克牛,哈萨克牛部位肉肉质风味好于新疆褐牛,新疆褐牛部位肉嫩度、保水能力、肉质均好于哈萨克牛.

关键词: 新疆褐牛 哈萨克牛 部位肉 营养成分 食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粗饲料组合效应对育肥公羊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效应对育肥公羊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体重相近的40只小尾寒羊后备种公羊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基于等能等氮原则配制日增重350 g试验饲粮,其中A组日粮中粗饲料添加苜蓿,B组添加玉米秸秆,C组添加棉花秸秆,D组添加苜蓿和棉花秸秆,E组添加苜蓿和玉米秸秆,F、G、H组添加不同比例苜蓿、棉花秸秆和玉米秸秆。试验期4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G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C组和D组(P <0.01),显著高于F组(P <0.05);A、B、E、H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C组和D组(P <0.01);F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C组(P <0.05)。(2)A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C组(P <0.01),显著高于D组(P <0.05);G组日增重显著高于C组和D组(P <0.05)。(3)A组饲粮单价最高,C组单价最低,饲料单价如下趋势:A组>E组>G组>H组>F组>D组>B组>C组,饲料总成本趋势与饲料单价趋势基本相同。(4)增重收益中A组最高,C组最低,前者比后者高35.76%;经济效益G组最高,D组最低,前者比后者高34.46%。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苜蓿:玉米秸秆:棉杆为12:24:13调配日粮时,经济效益最优,为265.43元/只。

关键词: 组合效应 日增重 料肉比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FGF10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毛囊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获得中国美利奴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基因的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对FGF10基因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FGF10 mRNA表达水平与中国美利奴羊毛囊生长发育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国美利奴羊FGF10基因CDS,并克隆到zero PCR@TM-Blunt进行测序验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GF10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绵羊FGF10基因CDS长度为696 bp(序列上传GenBank,获得登录号:MT872422),编码231个氨基酸,与牛和山羊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存在1个信号肽和1个跨膜结构域,其为分泌通路信号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GF10基因在中国美利奴羊毛囊发育过程中均表达,在毛囊发育第85天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毛囊发育时期(P<0.05)。本研究获得中国美利奴羊FGF10基因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和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GF10基因编码区序列具有物种间的保守性,同时FGF10在绵羊毛囊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表达,由此表明,FGF10基因可能在绵羊毛囊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羊 FGF10基因 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毛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FSH处理方法对多浪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草食家畜 2021

摘要:为了研究FSH不同注射方法对多浪羊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将172只多浪羊母羊随机分为A、B、C三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D,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用阴道放置海绵栓,第11 d撤栓时注射相同剂量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氯前列烯醇(PG)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埋栓后第9 d,150 IU FSH按照不同注射方法对A、B、C组进行处理。结果表明:A组(150 IU)发情率为77.78%,B组(100 IU+50 IU)发情率为80.65%,C组(75 IU+75 IU)发情率为87.50%,对照D组发情率为80.36%,统计分析3个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发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多浪羊采用孕酮+PMSG+PG同期发情处理及FSH不同的注射方法对发情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C组(75 IU+75 IU)发情率高于其他组。

关键词: 多浪羊 促卵泡素 同期发情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人工授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计算机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无线互联科技 2021

摘要:档案数字化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主要对计算机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开展分析,方便档案管理,有助于节约成本和促进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究了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如开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储存的相关基础工作的关注度、强化对档案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等,以期全面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创新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质量。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管理制度 数字化 网络系统 计算机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