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452条记录
不同密度下玉米自交系雌雄开花间隔期与产量关系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雌雄开花间隔期(ASI)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调查产量、生育期及相关农艺性状,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密度增加,自交系ASI增加,从低密度的2.5 d增加到高密度的3.0 d。ASI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低密度时相关系数为-0.454 73,高密度时为-0.536 83。ASI随年代更替呈下降趋势,产量呈上升趋势,密度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结论】随密度增加ASI增加,新自交系的ASI增加小于老自交系,而产量增加高于老自交系。新自交系的耐密性较老自交系强,ASI可作为自交系耐密性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ASI 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巴贝斯虫混合感染的诊治

中国兽医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1发病情况新疆某公司山羊群(共有山羊300只)2013年9月共计有82只山羊发病,发病率27.3%,前后共死亡24只,病死率29.3%,病羊主要表现精神状态差、消瘦、后躯无力、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高热,咳嗽、流铁锈色鼻液、呼吸困难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肉牛屠宰企业宰前管理调研分析报告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了解我国肉牛屠宰企业宰前管理现状,笔者对国内10个省(市、地区)的10家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屠宰企业牛源中经过长途运输的肉牛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忽视宰前静养、无静养直接屠宰或者静养时间太短、静养时间长短没有考虑运输距离、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输应激消除技术等原因,使肉牛经过长途运输后活重下降明显,屠宰率和净肉率有所降低,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建议经过长途运输的肉牛宰前进行静养以缓解运输应激,减少肉品质和肉牛屠宰性能的下降。

关键词: 宰前管理 运输应激 静养 生产性能 肉品质

犬贾第鞭毛虫病的诊治

中国兽医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贾第鞭毛虫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性原虫病,以腹泻和体重减轻为特征,呈世界性流行。我国人的感染也相当普遍,常见于犬,猫。犬与人之间可交叉感染~([1])。1976年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生本病,甚至暴发,人们才认识到它的致病性,现今,贾第鞭毛虫病已被列为新发现的原虫病和危害人类健康的10种世界性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犬贾第鞭毛虫病原为多鞭毛虫类的六鞭毛纲科贾第虫。该病潜伏期一般为5~14 d,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势对西门塔尔牛不同部位牛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去势对西门塔尔牛胴体不同部位牛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50头健康、16月龄的西门塔尔公牛,经药物驱虫后,依据体重进行单因素配对试验设计。结果显示,未去势组的pH为辣椒条>腹肉>臀肉>外脊>米龙,辣椒条的pH比外脊和米龙高3.88%和5.35%(P<0.01),比臀肉高2.29%(P<0.05);腹肉和臀肉的pH分别比米龙高3.30%和2.99%,差异极显著(P<0.01);去势组的pH为腹肉>辣椒条>外脊>臀肉>米龙,腹肉的pH比米龙高4.33%(P<0.01),比臀肉高2.36%(P<0.05);辣椒条的pH比米龙高3.37%,差异显著(P<0.05)。未去势组的脂肪含量为腹肉>外脊>臀肉>辣椒条>米龙,各部位间的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去势组的脂肪含量为腹肉>臀肉>外脊>辣椒条>米龙,腹肉的脂肪含量比外脊、辣椒条和米龙高82.81%、132.59%和196.02%,差异显著(P<0.05)。未去势组的灰分含量为米龙>外脊>臀肉>腹肉>辣椒条,米龙的灰分含量比辣椒条高21.90%,差异显著(P<0.05);去势组的灰分含量为辣椒条≥外脊>米龙>臀肉>腹肉,辣椒条和外脊的灰分含量分别比腹肉高30.60%和30.60%,差异极显著(P<0.01)。去势组和未去势组胴体各部位的剪切力、蒸煮损失、蛋白质含量、失水率、肌红蛋白和干物质含量的组内统计差异相似。结果表明去势对胴体各部位的脂肪沉积能力有调节作用,对除米龙外其他部位pH有影响,对胴体各部位灰分含量有影响;去势对胴体各部位的剪切力、蒸煮损失、蛋白质含量、持水性、肉色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去势 西门塔尔牛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动物饲料中禁用抗菌促生长剂的反思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欧盟国家对饲用抗菌促生长剂禁令的颁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文章综合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对饲料中禁用抗菌促生长剂进行了反思,结果发现:(1)某些饲用抗菌促生长剂(如大环内酯类促生长剂泰乐菌素和链阳性菌素类促生长剂维吉尼亚霉素等)对人类健康的耐药性风险似乎被人为夸大,系统的风险评估结论认为,养殖动物中泰乐菌素等大环内酯类促生长剂的使用对人类弯曲杆菌耐药性的风险是可以忽略的,维吉尼亚霉素促生长剂的应用也几乎不会对人类肠球菌耐药性造成很大的风险;(2)"病原菌耐药性从农场到餐桌转移"的命题似乎缺乏科学证据,目前虽然有证据显示动物体耐药菌会直接传播给那些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但动物体耐药菌通过食物链环节传播给人的证据尚不充分;(3)禁用抗菌促生长剂并没有改变耐药模式,特别是禁用糖肽类阿伏帕星、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和四环素类金霉素等促生长剂后,动物体和人体耐药菌数量仍然有增无减、持续上升,其原因可能归咎于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较强的传播特性和氟喹诺酮类耐药弯曲杆菌较强的适应性,而四环素类治疗用药的增加也必然增加肠道细菌的耐药性;(4)禁用抗菌促生长剂对动物养殖业带了一定的损失,比如,使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升高,使养殖动物治疗性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使养殖原料和场地相应增加等;(5)禁用抗菌促生长剂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类公共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影响动物体肠道菌群发酵从而增加了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细菌污染几率从而增加了人体食源性病原菌的发病率。总而言之,决策的制定需要权衡利弊、因地因时制宜,综合考虑禁用抗菌促生长剂对耐药性风险的控制作用以及对动物养殖业和人类公共健康的影响。结合中国动物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全球动物性产品需要程度,需要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寻找耐药性控制新措施;开展系统的风险评估,有的放矢地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避免药物滥用,促进合理用药以延缓耐药性产生。

关键词: 动物饲料 抗菌促生长剂 禁用 耐药性风险 合理用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南疆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SAS 8.1软件的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法对影响南疆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南疆绒山羊进一步选育和遗传评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母羊年龄、出生年份、出生月份、出生类型和性别对南疆绒山羊初生重、平均日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母羊年龄、出生年份、出生月份和性别对断乳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出生类型对断乳重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应注重不同因素尤其是母羊年龄对南疆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的影响,优化羊群年龄结构,淘汰年龄较大的母羊,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这些影响早期生长性状的因素可以作为固定效应放到模型中,最终为南疆绒山羊早期选种和遗传参数估计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南疆绒山羊 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法 早期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肉产品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

动物医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食品中毒事件的频发,人们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生猪屠宰由于环节较多,容易造成污染,是造成猪肉产品污染的源头。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外多采用风险评估(即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及风险特征描述)对屠宰环节中沙门菌污染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沙门菌污染风险。我国由于风险评估起步较晚,关于沙门菌的风险评估很少,目前也在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论文对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的风险评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生猪屠宰污染严重的环节提供降低污染的有效措施,并为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猪肉 屠宰环节 沙门菌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萨克马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雄性哈萨克马四个发育阶,即马驹、周岁马、3岁马和5岁以上马的睾丸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与分析,了解不同阶段睾丸组织的特点,为种公马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制作技术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结果】随着马的发育成熟,马的睾丸组织体积逐渐增大,睾丸组织曲精细管的直径也依次增加。幼驹的睾丸组织尚未发育完整,为睾丸索。周岁马的曲精细管已经形成,但是生殖细胞的发育还不完全。比较3岁马和成年马的睾丸大小,曲精细管和曲精细管内的生殖细胞的数量,3岁马的睾丸体积接近成年马,但是睾丸的宽度和长度略小于成年马(P<0.05)。3岁马曲精细管的直径和细管内的精子数也略小于成年马,但差异不显著(P>0.05),精子细胞数目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公马在生产中选择4岁以上的公马做种用是科学和合理的。

关键词: 哈萨克马 睾丸 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羊毛弯曲频率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别影响细羊毛弯曲频率性状的基因组区域。【方法】利用Ovine SNP50 Bead Chip芯片对235只中国美利奴(新疆型)个体基因分型,基于Case/Control设计对弯曲频率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通过基因组水平的Permutations校正,检测到18个与细羊毛弯曲频率性状显著关联的SNPs。5个SNPs定位于已知基因内(内含子),13个SNPs分别邻近已知基因(距离1.8 kb~841.39 kb)。多数候选基因/SNP均为首次检测到与羊毛性状相关,其中基因PML、LAMC2、PDGF、CDC42SE2及DiRas3参与了人、小鼠毛发生长、发育相关的生物学过程。【结论】鉴别出了与羊毛弯曲频率性状关联的新的候选基因/SNP,对这些目标区域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揭示细毛羊羊毛弯曲性状的遗传机理。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羊毛 弯曲 弯曲频率 中国美利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