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新源县多房棘球蚴病病例特征及其病原基因多态性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新源县人群多房棘球蚴病(AE)病例特征及其病原基因多态性情况,为制定AE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样品库中新源县AE患者的病例信息及其手术切除的肝脏病灶样品,提取肝脏病灶样品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NADH脱氢酶2(nad2)基因并测序,PCR产物经测序剪接后进行BLAST比对,用MEGA10.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DnaSPv5软件分析扩增序列的基因型,Network10.0软件制作nad2基因型网络图.结果 共收集AE病例28例,其中农区7例,巩乃斯河两岸流域21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4,P>0.05);民族分布中,汉族12例、哈萨克族11例、维吾尔族3例、蒙古族1例、其他民族1例;职业分布中以农牧民为主,占92.86%(26/28),其他职业仅占7.14%(2/28),不同职业间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年龄分布中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占78.57%(22/28),其他年龄组占21.43%(6/28),不同年龄组间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8,P>0.05).25份多房棘球蚴肝组织病灶样品PCR扩增出大小约1031 bp的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另3份未扩增出条带.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5条序列分属H1、H2、H3和H4等4个基因型,其中H1为主要基因型(占72.0%,18/25),与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AB461406)分离株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新源县病例分离株的4个基因型与波兰(GenBank登录号KY205700)和哈萨克斯坦(GenBank登录号AB461406)分离株在同一条分支上,但与法国(GenBank登录号AB461404)、奥地利(GenBank登录号AB461403)、加拿大(GenBank登录号JF751036)、美国阿拉斯加(GenBank登录号MT429275)、美国印第安纳(GenBank登录号AB461409)及中国内蒙古(GenBank登录号AB461411)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网络图结果显示,以H1为中心,H2、H3、H4、中国四川,波兰、加拿大及日本分离株呈散射状分布,表明这些分离株均与H1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等序列不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本研究分析的28例AE患者主要为汉族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占比较高,AE患者样品共有4个基因型,其中H1属新源县主要基因型.


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区分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与布鲁氏菌野毒感染株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分别以布鲁氏菌4型分泌系统中VirB8基因、VirB12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及探针,优化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以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羊种布鲁氏菌M5疫苗株以及猪种布鲁氏菌S2疫苗株、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进行Realtime-PCR扩增,评价该方法特异性.分别构建布鲁氏菌VirB12基因和VirB8基因片段阳性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Realtime-PCR扩增,测定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羊种布鲁氏菌M5疫苗株以及猪种布鲁氏菌S2疫苗株基因组DNA同时出现VirB8基因与VirB12基因阳性扩增,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仅出现VirB8基因阳性扩增,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未扩增出 目的条带,对VirB8基因及VirB12基因片段阳性质粒的检测限分别为约102copies/μL和103 copies/μL.该方法仅用于鉴别区分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标记疫苗株与布鲁氏菌野毒株.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布鲁氏菌双重Realtime-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今后鉴别牛种布鲁氏菌A19-△VirB12分子标记疫苗免疫牛与 自然感染牛提供技术支撑.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骆驼刺潜在分布格局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61个骆驼分布点数据,和21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骆驼刺当前在有、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适宜生境分布,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预测未来(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四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骆驼刺适生区面积达132.29万km2,覆盖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部分面积.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温度季节性、降水的季节性和高程被确定为影响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加入人类活动强度因素之后,骆驼刺适生区面积显著下降至71.31万km2,且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此时,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强度和高程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最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区将产生一定的扩张.尤其在中高强迫(SSP370)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面积将随时间推移产生显著的增加,且这种扩张主要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展.骆驼刺能保留大部分原有生境,仅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少量收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骆驼刺能够在西北干旱区生存并扩张,故可将其作为防沙治沙的优良物种进行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 骆驼刺 潜在分布区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质心转移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新疆部分地区牛、羊细粒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部分地区牛、羊细粒棘球蚴感染情况和基因多态性,为该地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于2020-2021年从伊宁市、阿勒泰市、塔城市、昭苏县、特克斯县、额敏县、博乐市的定点屠宰场采集屠宰后牛、羊的肝脏和肺脏,通过肉眼观察与触摸初步判定感染情况,采集疑似细粒棘球蚴包囊并提取DNA,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细胞色素氧化酶1(cox1)基因并测序.从GenBank中下载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G1、G3、G4、G5、G6型序列,与测定的序列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7.0软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Popart软件构建cox1基因单倍型网络图,用DnaSPv5软件分析cox1基因多态性位点.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地区牛、羊及不同脏器感染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新疆7个县(市)共调查4 977头(只)牛、羊(牛563头、羊4 414只),采集到疑似细粒棘球蚴包囊141份,其中121份扩增出850 bp的条带并测序成功.牛、羊总感染率为2.07%(103/4 977),其中博乐市牛、羊的感染率最高(6.50%,32/492),与伊宁市(1.80%,38/2 108)、塔城市(1.14%,9/790)、特克斯县(1.06%,2/189)、额敏县(0.72%,7/970)相比,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73、33.682、8.762、28.666,均P<0.05).牛、羊的感染率分别为3.02%(17/563)、1.95%(86/4 4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2=14.296,P<0.05).共采集羊肝、肺包囊101份,其中肝包囊占42.57%(43/101),肺包囊占27.72%(28/101),肝、肺合并感染包囊占29.70%(30/101).共采集牛肝、肺包囊20份,其中肝包囊占25.00%(5/20),肺包囊占45.00%(9/20),肝、肺合并感染包囊占30.00%(6/20).BLAST比对结果显示,121条序列中120条(99.2%)与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序列-(MN886258.1、MG280957.1、KX020359.1和MG672143.1)的同源性为98%~100%,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1条(0.8%)与G3基因型序列(MG682532.1)的同源性为100%,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ox1基因序列共有18个单倍型,Hap 1~Hap 17为G1型,Hap 18为G3型,其中Hap 1为最大的单倍型群体;18个单倍型间共有20个变异位点.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21条序列中有52条出现了碱基的转换和颠换.结论 新疆7个县(市)牛、羊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基因型为G1(99.2%)、G3(0.8%),有18个单倍型,Hap 1为主要致病单倍型.


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对疆岳驴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对疆岳驴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2周岁、平均体重为(144.82±0.65) kg的疆岳驴育成母驴3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饲喂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接近但全株玉米青贮(裹包青贮)占粗饲料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和40%的5种饲粮。试验期103 d,前12 d为预试期,后91 d为正试期。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10%组、20%组、30%组和40%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5.42%(P>0.05)、10.78%(P>0.05)、23.05%(P>0.05)和45.88%(P<0.05);10%组、30%组和40%组的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8.65%(P>0.05)、23.57%(P>0.05)和32.66%(P<0.05)。2) 10%组粗蛋白质、总能、总磷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0%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0%组粗脂肪、总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10%组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20%组血清尿素氮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尿素氮、葡萄糖、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0%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为评价依据,以全贮玉米青贮占粗饲料40%的比例饲喂2周岁疆岳驴效果最优。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疆岳驴 生长性能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中国美利奴羊羊毛弯曲相关microRNA的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miRNA在不同羊毛弯曲中国美利奴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筛选出与中国美利奴羊羊毛弯曲相关的miRNA,为进一步探究细毛羊羊毛弯曲性状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羊毛弯曲频率有极端差异表型值(大弯曲组与小弯曲组)细毛羊个体皮肤的miRNA组进行测序与比较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25个miRNAs,其中包括143个已知miRNAs和282个新发现的miRNAs。在大弯曲组与小弯曲组共筛选到8个上调和17个下调的miRNAs。对差异miRNA的预测靶基因进行简单的Gene Ontology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跨膜信号受体活动、信号转导活动、分子转导活动、膜的组成等过程。15 761个靶基因注释到252个信号通路。【结论】筛选出了25个与细毛羊羊毛弯曲性状相关的候选miRNAs。


饲粮中不同棉秆比例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比例棉秆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体重相近的50只试验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不含棉秆的基础饲粮(CK组),试验组饲粮分别为以10%(A组)、20%(B组)、30%(C组)和40%(D组)棉秆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精料和粗料。【结果】(1)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随棉秆替代比例增加而下降,D组比CK组显著降低42.02%(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瘤胃pH值、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D组比CK组降低32.14%(P<0.05)。尿素氮和血糖含量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饲粮中棉秆比例为10%~40%对绵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无影响,当比例达到40%时对瘤胃氨态氮浓度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影响较大。


绵羊Myostatin前肽对成肌细胞的分化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绵羊Myostatin前肽对C2C1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并包装Myostatin前肽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质粒,包装慢病毒,分别用LV-CMV-MSTN-flag-GFP和LV-CMV-GFP慢病毒感染C2C12细胞,检测重组慢病毒对C2C12细胞的感染能力。【结果】LV-CMV-GFP感染组可见明显的长条状肌管,LV-CMV-MSTN-flag-GFP组只见少量肌管的形成,肌管融合率的测定。未处理组,对照组,试验组肌管融合率分别为5.53%、6.62%、9.38%,试验组即转染Myostatin前肽的肌管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未处理组(P <0.05)。【结论】Myostatin前肽基因的过表达抑制了Myostatin基因的表达,影响肌管的形成,抑制了分化的进程。
关键词: Myostatin前肽 C2C12细胞 肌管融合率


β-内酰胺类药物对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及耐药性的测定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针对保育仔猪的一种全身多发性的传染病,对猪场的危害极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一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常用于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因此有必要了解副猪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本研究参考CLSI-VET和VETCAST中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方法,汇总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1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敏结果,建立β-内酰胺类药物的流行病学临界值。结果显示,头孢克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喹肟、头孢噻呋、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流行病学折点值分别为16、0.5、0.125、0.031 25、0.5、32、0.25、1、0.5、1、2、8、0.25、0.062 5μg·mL-1,可以得出副猪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较高。在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和EUCAST(The 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缺乏敏感性评判标准的情况下,本研究可以直观地识别非野生型菌株的出现,有利于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治疗和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β-内酰胺类药物 流行病学临界值 耐药性


兽用抗菌药耐药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抗生素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用抗菌药物被大量使用于动物身上,并且用量逐年上升。由于兽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引发了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治疗失败问题,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人和动物健康所造成的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兽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预测药物引发的耐药性风险大小,揭示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产生的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的耐药性风险。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开展的兽用抗菌药耐药性风险评估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耐药风险评估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