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石榴皮瓤提取物对成年小鼠体重增长及血浆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石榴皮瓤提取物对小鼠体重、血浆抗氧化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均体重(37.31±5.57)g的成年小鼠30 只,随机分为2 组,每组15 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相同基础日粮条件下试验组小鼠灌喂1.5g/(d·只)石榴皮瓤粗提物[即鞣花酸的灌喂量为40.74 mg/(d·只)],对照组小鼠灌喂相应体积的无菌蒸馏水,灌喂试验21 d.试验结束当天,小鼠晨饲前空腹称量体重,断尾采集小鼠血液.[结果](1)试验组小鼠的末重、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8.21%(P<0.05)、47.56%(P<0.05)和48.39%(P<0.05);(2)试验组小鼠血浆中SOD、CAT、和T-AOC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24.44%(P<0.05)、54.82%(P<0.05)和27.69%(P<0.05),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和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极显著提高了36.01%(P<0.01)和43.21%(P<0.01),显著降低了试验组小鼠血浆中MAD的浓度(P<0.05);(3)试验组小鼠血浆中TNF-α和IL-17 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 17.16%(P<0.05)和30.34%(P<0.05).[结论]对小鼠灌喂石榴皮瓤提取物可显著增加小鼠体重,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和抗炎症能力.


色瓦绵羊RPL8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色瓦绵羊核糖体蛋白L8基因(RPL8)在各组织部位的表达特征及其潜在功能作用,揭示RPL8基因调控色瓦绵羊产奶质量的分子作用机制,为推进色瓦绵羊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扩增色瓦绵羊RPL8基因,通过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TMHMM 2.0等在线软件分析RPL8基因结构特征及潜在功能,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色瓦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RPL8基因在色瓦绵羊乳腺、肌肉、心脏、肾脏、脾脏、肝脏、小肠、瘤胃和卵巢等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小肠、乳腺和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1)。色瓦绵羊RPL8基因编码区(CDS)序列长774 bp,共编码257个氨基酸残基;基于RPL8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色瓦绵羊与山羊、牦牛、牛等反刍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近。色瓦绵羊RPL8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8024.66Da,理论等电点(pI)为11.04,是一种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占78.3%);色瓦绵羊RPL8蛋白存在15个磷酸化位点[7个丝氨酸(S)位点,8个苏氨酸(T)位点],其二、三级结构中均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色瓦绵羊RPL8蛋白的互作蛋白均为核糖体蛋白,其同源性高达99.90%,其中,RPS5、RPS16、RPL11、RPS3、RPS18和RPS11属于通用核糖体蛋白家族,RPL13属于真核核糖体蛋白家族。【结论】色瓦绵羊RPL8是一种胞内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具有核糖体蛋白的基本结构特征。RPL8基因在色瓦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尤其在乳腺和卵巢中呈高表达,说明RPL8基因除了发挥其家族基本功能作用外,在色瓦绵羊乳腺和卵巢组织中可能还影响乳脂含量与卵泡的周期性发育。
关键词: 色瓦绵羊 核糖体蛋白 RPL8基因 乳腺 卵巢 组织表达特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4个地区5种蜱虫宿主动物进行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流行基因型.方法 取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及喀什4个地区采集的牛、绵羊、山羊、马和犬血清样本共814份,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莱姆病IgG抗体.于上述地区收集蜱虫135只,提取DNA,以其为模板,经巢式PCR法扩增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片段,取阳性样本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应用MEGA X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伊犁、昌吉地区血清样本莱姆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6%、2.4%、2.7%和0,4个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81,P<0.001);牛、绵羊、山羊、犬和马血清样本的莱姆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4%、18.7%、60.5%和0,5种动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03,P<0.001).135份蜱虫DNA样本中有24份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带菌率约17.78%,包括B.garinii(占比75%)、B.afzelii(占比16.67%)、B.burgdorferi(占比8.33%)3种基因型.结论 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伊犁3个地区的牛、绵羊、山羊和犬4种动物存在莱姆病感染,以B.garinii为主要流行基因型.本研究为新疆地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蒿属荒漠草地围栏封育效果,为退化的蒿属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条件下的伊犁绢蒿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草地管理学中有关植物形态、植物内源激素和"四度一量"方法,计数统计伊犁绢蒿高度PH、盖度PC、密度PD、生物量B、一级分枝PBN和二级分枝SBN,采取烘干法测定单株叶片干重、单株茎干重和单株根系干重,采取靶向测定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IAA、脱落酸ABA、生长素CTK、赤霉素GAs、乙烯ETH)含量,每处理设置3条样线,每样线测定40个样方,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归纳总结伊犁绢蒿在两个处理下的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变化.[结果]围栏封育条件下的伊犁绢蒿株高是自由放牧株高的2.57倍,生物量是自由放牧的29.73倍,一级分枝是自由放牧的7倍,单株叶片干重、茎干重和根系干重分别是自由放牧的7.87倍、5.21倍和5.64倍;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叶片CTK和ABA含量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对伊犁绢蒿茎内源激素含量除了赤霉素(GAs)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指标在两个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围栏封育对伊犁绢蒿根系内源激素影响较小,仅ETH含量在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栏封育4年,不仅使伊犁绢蒿形态特征、生长趋势与自由放牧的小型化和矮化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叶片和茎的IAA和CTK含量与植株高度和一级分枝数之间关系更密切.


山东省生猪屠宰环节非伤寒沙门菌污染情况及耐药特征分析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生猪屠宰过程中非伤寒沙门菌(NTS)的污染情况和耐药特征.方法 于2021年5月和8月分别从山东省两个规模化生猪屠宰场采集共170份胴体和环境样品.对分离的NTS运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从29份样品中检出NTS,检出率为17.1%.血清型预测显示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58.6%(17/29).药敏结果显示29株NTS呈现15种耐药谱,四环素耐药率最高(100.0%,29/29),其次为氨苄西林和氯霉素(79.3%,23/29),多重耐药率达86.2%(25/29).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显示ST19为主要型别,占48.3%(14/29).耐药基因分析表明主要携带tet(A)、tet(B)、tet(M)、blaTEM-1B、blaCMY-97、floR、cmlA1等.结论 山东省部分生猪屠宰场屠宰环节存在NTS污染现象,且NTS对多类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提示应重视生猪屠宰环节中NTS的污染与防控.


牛G3BP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牛cGAS生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兽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牛G3BP1(bG3BP1)对DNA识别受体cGAS生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提取牛血液淋巴细胞中总的RNA,经RT-PCR反转录成cDNA,克隆出bG3BP1基因全长;随后构建bG3BP1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UMO-bG3BP1,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使用镍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bG3BP1进行纯化,并切除His6-SUMO标签后再经镍柱纯化;最后将获得的bG3BP1蛋白用于牛cGAS(bcGAS)的体外酶促反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酶促合成产率.结果显示,可溶性表达的bG3BP1蛋白促进了 bcGAS的体外酶促反应,提高了第二信使分子2'3'-cGAMP的产率,这为2'3'-cGAMP的大规模生产及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 牛cGAS 牛G3BP1 原核表达 第二信使分子 酶促反应


斜带石斑鱼mstn对其肌肉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如何促进石斑鱼生产性状改良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myostatin)是调节肌肉生长的重要转化因子.本研究中,Mstn的亚细胞定位表明Mstn在斜带石斑鱼细胞质中呈点状分布.利用酶标仪测定被Mstn重组蛋白刺激肌肉原代细胞1~5 d后的A值,发现实验组细胞生长明显减缓,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细胞活性差异进一步扩大.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Mstn重组蛋白刺激的肌肉原代细胞细胞周期,发现实验组细胞周期受阻.用Mstn重组蛋白对肌肉原代细胞进行刺激,通过RT-qPCR检测Mstn重组蛋白对mstn信号通路及下游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p21、smad3和mrf4 mRNA的表达量也逐渐而上升,其中,smad3和mrf4表达量的上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处理浓度为100和1000 nmol/L时,p21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myod和myog mRNA的表达量均下降,但myod mRNA下降趋势不显著,myog mRNA显著下降,当处理浓度为100和1000 nmol/L时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揭示了Mstn定位于斜带石斑鱼GS细胞质;Mstn重组蛋白上调smad3、mrf4的表达,下调myod、myog的表达,来促进细胞的分化;同时Mstn重组蛋白能上调p21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本研究验证了Mstn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后续深入开展mstn对鱼类肌肉发育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mstn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肌肉 表达分析


新疆地区GIII.2型牛诺如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ORF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牛诺如病毒(BNoV)在新疆不同地区牛场中的感染情况,本实验针对BNoV的RdR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塔城、伊犁、喀什4个地区的7个牛场共230份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获得塔城地区一株BNoV开放阅读框1(ORF1)基因,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同源性及基因重组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地区BNoV阳性率为17.83%(41/230),其中塔城地区阳性率最高(60.00%,9/15).对检测的BNoV ORF1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GIII.2型BNoV,与中国四川地区OK032546.1病毒株相似性最高(94.6%),聚为一支;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检测到的两株BNoV的ORF1基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100%,均与OK032546.1病毒株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96.6%).ORF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两株BNoV ORF1与MZ573179.1病毒株同源性最高(98.35%),且与国内外其他GIII.2型病毒株同源性在76.1%以上.通过对ORF1基因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BNoV与国内外经典株ORF1基因无基因重组现象.本研究填补了新疆地区对BNoV基因序列研究的空白,为BNoV感染的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抗病性评价
《草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关键词: 紫花苜蓿;抗病性;灰色关联度分析


安格斯妊娠母牛异食行为的营养代谢异常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异食行为(PICA)是以舔食、啃咬一些无营养价值异物为特征的一种异常行为,大多研究认为,PICA是因某些营养素紊乱和生活环境受限所致。业已证明,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关系密切,肠道菌群-肠-脑(micro-biota-gut-brain, MGB)轴与动物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日益被揭示。但PICA牛的营养代谢物变化与其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变化关系缺乏研究。本研究拟对PICA母牛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变化与无PICA临床症状的健康牛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探明肠道菌群变化与PICA的关系。在针对某集约化安格斯肉牛繁育场PICA牛临床调查基础上,试验选取年龄相同、体重相近、同一舍饲条件下正常妊娠母牛和典型异食行为的妊娠母牛各10头,分为对照组(Ctrl)和异食组(PICA),采集血液和毛发样本对其矿物质元素、脂溶性维生素(VA、VD、VE)、17种游离氨基酸和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比较,同时采集粪便,分析两组牛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结果发现,与Ctrl组相比,PICA组血清中异亮氨酸(Iso)和苯丙氨酸(Phe)含量显著升高(P<0.05);虽然PICA组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Ctrl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中,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和CF231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Iso与CF231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Phe与Tenericutes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肉牛血清中Iso和Phe的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中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和CF231相对丰度的变化可能与安格斯肉牛异食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PICA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