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046条记录
有色有髓毛研究进展综述

现代畜牧科技 2024

摘要:有色和有髓羊毛纤维的存在是影响纺织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异性纤维,国内外对其的鉴定方法研究较少,也没有制定出相关强检标准,只有澳大利亚等一些有羊毛大宗进出口贸易的国家,有部分机构利用光学仪器对有色有髓毛可以做指导性检测,该文将通过对有色有髓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提升羊毛原料和制品品质,对有色有髓毛鉴定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标准的制定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同时,探讨有色有髓羊毛纤维对纺织品加工过程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挑战。尽管有色有髓羊毛纤维在纺织品中可能带来独特的美学效果,但它们也可能导致纺织品的质量问题,如染色不均匀、手感粗糙等。为了改善这些问题,还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方向。这些建议旨在推动有色有髓羊毛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合理使用和质量控制,以促进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有色毛 有髓毛 检测方法 检测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遗传因素对特哈级进杂交F2代羔羊早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特哈级进杂交F2代羔羊的产羔母羊年龄、出生年份、出生类型、群别、羔羊性别、出生月份等非遗传因素对早期生长性状的影响,根据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马场哈萨克羊繁育基地2009—2021年出生的1 958只羔羊的生长记录,采用SAS 9.2软件(GLM)程序最小二乘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产羔母羊年龄、出生年份、出生类型、群别、羔羊性别对初生重、断奶重、断奶前平均日增重影响极显著;出生月份对初生重影响不显著,对断奶重和断奶前日增重影响极显著。研究结果为建立特哈级进杂交F2代早期生长性状遗传评价模型、估计遗传参数和育种值时固定效应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为该类型羊的早期选种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特哈级进杂交F2代羔羊 早期生长性状 非遗传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周岁哈萨克羊胴体性状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草食家畜 2024

摘要:【目的】测定周岁哈萨克羊胴体性状及脂肪酸成分,分析周岁哈萨克羊产肉性能及影响羊肉风味及品质的主要物质,为羊肉生产及产品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只周岁哈萨克羊,公母各10只,屠宰并采集背肌,测定4个性状并记录数据。利用内标法测定哈萨克羊肌内脂肪成分,使用SPS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周岁哈萨克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尾重、尾重占胴体重百分比、屠宰率、背肌与性别呈极显著相关。饱和脂肪酸(SFA)中棕榈酸(C16:0)含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反式油酸(C18:1n9t)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亚油酸(C18:2n6c)含量最高。【结论】通过对哈萨克羊胴体分析和肌内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周岁哈萨克羊屠宰性能测定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尾脂占胴体7.92%~12.54%。哈萨克羊肌内脂肪酸中含有丰富的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关键词: 哈萨克羊 胴体性状 脂肪酸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睾丸注射Zfy基因RNA干扰质粒对湖羊精液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4

摘要:为了研究锌指蛋白(Zfy)基因RNA干扰质粒对湖羊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6只周岁湖羊种公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试验组施行睾丸注射湖羊Zfy基因重组干扰质粒CV250-1,对照组不注射;采集两组公羊精液并制作冻精,鉴定原精和冻精品质。结果表明:两组的新鲜精液状态均为云雾状,乳白色,无明显腥味;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原精的采精量、pH值、精子密度变化不显著(P>0.05),但冻精的精子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精子畸形率、精子质膜不完整率、精子顶体不完整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说明湖羊Zfy基因重组干扰质粒CV250-1有效沉默了Zfy基因,对Y精子发育产生了影响,导致正常的Y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运动及受精能力受损。

关键词: Zfy基因 RNA 干扰载体 湖羊 精液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饲养方式对新疆褐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栓系和散栏2种饲养方式对新疆褐牛不同肌肉部位肌纤维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20头30月龄健康状态良好的栓系新疆褐牛和散栏新疆褐牛分成2组,各10头,采集栓系和散放3个部位肌肉(冈上肌、背最长肌、半腱肌)试验肉品质,分析其剪切力、pH值、色差、蒸煮损失和肌纤维特性的差异。【结果】(1)散栏新疆褐牛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肉骨比极显著高于栓系新疆褐牛(P<0.01),净肉重显著高于栓系新疆褐牛(P<0.05),2种饲养方式新疆褐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比例均不显著(P>0.05)。(2)栓系新疆褐牛与散放新疆褐牛冈上肌(GS)相比,蒸煮损失率,肉色L*、a*、b*极显著的低于散放新疆褐牛(P<0.01);系水力、pH值极显著的高于散放新疆褐牛(P<0.01);剪切力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栓系新疆褐牛与散放新疆褐牛背最长肌(BZ)相比,肉色L*、a*显著低于散放新疆褐牛(P<0.05);剪切力极显著高于散放新疆褐牛(P<0.01);蒸煮损失率,系水力,pH值和肉色b*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栓系新疆褐牛与散放新疆褐牛半腱肌(BJ)相比,肉色L*、b*极显著低于散放新疆褐牛(P<0.01);蒸煮损失率,系水力,剪切力,pH值和肉色a*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3个肌肉部位肉的硬度、弹性和回复性均不显著(P>0.05)。(3)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密度3个部位肉均不显著(P>0.05)。【结论】与栓系相比,新疆褐牛散栏饲养更有利于改善其屠宰性能,其次散栏饲养的新疆褐牛冈上肌(GS)和背最长肌(BZ)的嫩度和多汁性更好,肉的颜色更鲜红。

关键词: 新疆褐牛 栓系 散栏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肌纤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特色驴乳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奶牛 2024

摘要:新疆具有发展驴乳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新疆自贸区的设立及加快农业强区建设背景下,新疆特色驴乳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对近年来新疆驴乳全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新疆驴乳产业面临驴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足、泌乳性能不突出且质量参差不齐、规模化的饲养标准与规范缺失、高端驴乳产品开发程度低等瓶颈。鉴于此,本文从驴的种质资源、饲养繁殖及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疆特色驴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 新疆驴乳业 全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宿主蛋白SPCS1通过外泌体途径介导BVDV复制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牛传染病,为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发现敲低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MDBK)中的信号肽酶复合体亚基1 (signal peptidase complex subunit1, SPCS1)基因的表达有效抑制BVDV复制。为了探究其分子机制,本研究将BVDV感染SPCS1基因敲低(knock-down, KD)细胞后收集细胞上清液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Western blot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对外泌体进行特征鉴定。使用qPCR检测外泌体中BVDV 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 RNA水平。将外泌体感染MDBK,通过qPCR检测BVDV RNA水平,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外泌体致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 CPE)情况,根据Reed-Muench方法测定病毒滴度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到外泌体呈现为盘状囊泡,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泌体标志性蛋白TSG101,纳米粒径追踪分析结果在100 nm左右出现峰值,成功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检测BVDV感染SPCS1 KD细胞外泌体TSG101蛋白与空载体处理的对照细胞(Scramble细胞)相比表达显著降低(P<0.001)。qPCR检测显示,外泌体中BVDV 5'UTR RNA水平显著降低(P<0.001)。MDBK感染BVDV感染的SPCS1 KD细胞源外泌体后与对照组感染Scramble细胞源外泌体相比BVDV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01),CPE现象推迟并减弱,子代病毒滴度显著下降(P<0.001)。结果表明,SPCS1敲低后影响BVDV通过外泌体途径复制。本研究为BVDV的防控提供新型抗病毒靶点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信号肽酶复合体亚基1 (SPCS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外泌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萨克羊肉品质特性分析

肉类研究 2024

摘要:采用屠宰后取样分析的方式,随机选取30只12月龄哈萨克羊进行屠宰实验,取其背最长肌进行品质测定和营养成分分析。pH值、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等肉质指标使用便携式检测器进行测定。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参照相关标准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哈萨克羊肉的pH值变化在5.65~6.24之间;肉色L24 h*、a24 h*、b24 h*分别为49.49、16.31和9.77,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公羊肉的滴水损失率显著低于母羊肉(P<0.05),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母羊肉(P<0.01),两者蛋白含量则相差不大。公羊肉中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母羊肉。在检测的16种氨基酸中,赖氨酸和谷氨酸平均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2.14%和3.17%。在矿物质方面,哈萨克羊肉富含Na、Mg、P、K、Ca等常量元素,以及Fe、Cu、Zn、Mn等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哈萨克羊肉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通过加强育种规划和养殖管理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其肉用性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肉类选择。

关键词: 哈萨克羊 羊肉品质 食用品质 氨基酸 矿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尾长变异遗传规律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绵羊尾长性状的遗传特性,评估绵羊尾长变异相关候选标记TBXT基因c.C334A基因型的遗传效应,为选育绵羊短尾性状提供参考。选择长尾特克赛尔羊和无尾哈萨克羊及其杂交F1、F2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尾椎数变异的遗传规律,开展了尾椎数和尾长的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 26.0回归分析,在特克赛尔羊和哈萨克羊的杂交群体中评估TBXT c.C334A对尾长变异的基因型效应。结果显示,特克赛尔羊平均尾椎数为17.87±1.30、偏度1.18±0.58、峰度1.37±1.12,哈萨克羊平均尾椎数为3.52±1.03、偏度0.54±0.50、峰度0.34±0.97,F1群体平均尾椎数为12.61±1.82、偏度-0.40±0.54、峰度1.52±1.08,F2群体平均尾椎数为11.67±2.63、偏度-0.70±0.23、峰度-0.12±0.46,表明绵羊尾椎数在亲本和子代的遗传符合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绵羊尾椎数对尾长的决定系数R2为0.726,表明尾椎数变化是尾长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受试的杂交群体中,TBXT c.C334A对尾长变异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替代效应分别为2.62,0.14,2.57,该位点解释了尾长表型变异的43.96%,提示TBXT c.C334A是通过影响尾椎数进而影响尾长作用效应较大的遗传标记。

关键词: 绵羊 尾长 尾椎数 TBXT 遗传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红外光谱在牛奶成分预测及奶牛性状研究的进展

中国畜禽种业 2024

摘要:中红外光谱法(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是一种应用在群体水平上记录表型的快速而经济的工具.牛奶成分是奶牛健康状况和遗传性能的反映指标.MIRS技术通过大规模集中处理牛奶样品,使得单个奶牛个体营养成分监测和健康评估变得可能且高效.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中红外光谱技术在乳制品化学成分,如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其他性状(甲烷排放、能量平衡、妊娠诊断、哺乳期采食量衡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有更多的研究者利用MIRS技术在准确测量和预测牛奶质量特征以及在遗传育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中红外光谱法 预测 成分 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