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046条记录
2021-2022年赤羽病通过牛羊调运传入山东省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畜牧与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评估赤羽病通过牛羊调运传入山东省的风险,收集、整理 2021-2022 年活牛和活羊调入山东省的途径、调出省份、调入数量和批次等信息,利用"情景树"法建立传入风险随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从外省调入感染赤羽病羊的风险值为0.015 5(95%CI:0.011 8~0.022 8);从外省调入感染赤羽病牛的风险值为0.033 8(95%CI:0.022 5~0.049 3).提示:在进行牛羊调运时,做好启运前的产地检疫和到达后的隔离检疫可降低赤羽病传入的风险.本研究为降低赤羽病传入山东省的风险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赤羽病 定量风险评估 调运 隔离检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冠状病毒N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对小鼠免疫原性的初步评价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和呼吸道疾病,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尚未有自主研发的针对BCoV的疫苗,导致BCoV流行性高、传播范围广,因此开发具有保护性BCoV的疫苗是当务之急。本研究旨在表达BCoV N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首先用PCR方法扩增N蛋白基因,构建pET-30a-N重组质粒,表达并纯化N蛋白,再将N蛋白与佐剂配伍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IgG和IgA抗体水平及滴度,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分群比例以及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释放情况。结果显示,成功获得BCoV可溶性N蛋白,大小约为55 kDa;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效价为1∶51 200,免疫组小鼠血清IgA抗体效价为1∶3 20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TNF-α释放显著增多(P<0.05),产生偏向辅助性T细胞增加和TNF-α分泌增多的细胞免疫应答。研究表明,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能成功实现BCoV N蛋白的可溶性表达,且获得的BCoV N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可诱导免疫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开发安全有效的BCoV亚单位疫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牛冠状病毒 N蛋白 亚单位疫苗 小鼠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褐牛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进展

中国牛业科学 2024

摘要:[目的]回顾与总结近十年新疆褐牛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组学技术在遗传,育种,产品品质,消化道微生物和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新疆褐牛持续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CBI 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与新疆褐牛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到SCI文献 28 篇和中文文献 22 篇,共汇总分析50 篇文献.[结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疆褐牛经济性状基因包括:生长性状6 个基因,肉质性状7 个基因,泌乳性状10 个基因,抗病性状4 个基因.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和DNA甲基化)研究了新疆褐牛的遗传进化,基因组选择育种,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消化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抗乳房炎和抗呼吸道疾病的分子机理.[结论]新疆褐牛研究已进入组学时代,但相较于国内其他牛种起步较晚,文献数量较少,可借鉴和研究的空间比较大.应加强与内地省份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积极加入国内外有关牛组学的大型研究计划,利用其中的大数据资源和新算法或模型,深入挖掘新疆褐牛的遗传潜力和经济价值,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疆褐牛新品系,在种业振兴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新疆褐牛 PCR 基因组 转录组 蛋白质组 代谢组 宏基因组 DNA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乳中牛乳掺假快速检测双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食品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驼乳中掺假牛乳现象逐渐增多,而现有的检测驼乳中牛乳掺假的方法较费时费力。该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且特异的方法,用于鉴别驼乳中是否掺有牛乳。该方法使用胶体金纳米颗粒标记抗骆驼IgG、牛IgG的特异性抗体,开发了一种基于竞争法的双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检测样品中的骆驼IgG和牛IgG,根据试纸条检测线(T)与质控线(C)的显色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驼乳和牛乳成分。该方法可在10~15 min内读取结果,牛乳检出限为5%,操作简便,适宜现场快速检测。

关键词: 驼乳 牛乳 掺假 IgG 免疫层析试纸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三个羊场绒毛用羊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草食家畜 2024

摘要:【目的】旨在调查新疆巩乃斯镇、和布克赛尔县及拜城县的3个羊场绒毛用羊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在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过程中对90只绒毛用羊进行蠕虫学全身剖检,收集虫体,计数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共检出4种(类)寄生虫,分别为马歇尔线虫、毛尾线虫、细颈囊尾蚴和矛形歧腔吸虫。优势虫种为马歇尔线虫,总感染率为57.78%,其次为毛尾线虫,总感染率为23.33%,细颈囊尾蚴总感染率为13.33%。与巩乃斯镇、和布克赛尔县的半舍饲羊相比,拜城县的全舍饲羊感染的虫种更少,感染率更低。【结论】马歇尔线虫与细颈囊尾蚴同时感染的情况较为普遍,应加强圈舍卫生,防止环境寄生虫污染及病原传播,本研究为羊场做好计划性驱虫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

关键词: 绒毛用羊 寄生虫 蠕虫学全身剖检 感染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肉牛繁育场繁育率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中国动物保健 2024

摘要:肉牛的繁育率是规模化繁育场发展肉牛产业是基础,也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但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由于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疾病的高发、技术不专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规模化肉牛繁育场的繁育率较低,从而增加了肉牛养殖的成本和时间的投入,对规模化繁育场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从饲料营养、环境因素、日常管理、疾病发生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规模化肉牛繁育场繁育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保证肉牛繁育场较高的繁育率.

关键词: 肉牛繁育场 繁育率低 原因 应对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和田羊体重体尺指标的聚类与主成分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和田羊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和管围等体尺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后期和田羊的选育、鉴定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采用SAS 8.1对初生、周岁、成年三个生长阶段和田羊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和管围7个体尺指标进行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1)各生长阶段和田羊的体重变异系数均最大,且体高的变异系数最小。(2)在聚类分析中,初生阶段和田羊各体尺指标中体重、管围、胸宽和胸深聚为一类,体高、胸围、体长聚为一类,周岁阶段和田羊各体尺指标中体高、体长、胸围聚为一类,胸深、胸宽、体重聚为一类,管围单聚为一类;成年阶段和田羊各体尺指标中体高、体长、体重聚为一类,胸深、胸宽、管围聚为一类,胸围单独聚为一类。(3)初生阶段仅有一个主成分,周岁和成年阶段和田羊各体尺指标分为四个主成分。【结论】在提高和田羊的经济性状时,各体尺指标中应以体重、胸围和管围为主,兼顾体高、体长、胸深、胸宽等指标,用相应的指标来判断其经济性状,从而提高和田羊的选种、选育速度。

关键词: 和田羊 不同生长阶段 体尺体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哈肉羊RXFP2基因多态性与羊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草食家畜 2024

摘要:【目的】为探究特哈肉羊RXFP2基因多态性与羊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选择RXFP2基因的1个1.78-kb插入和3个SNP位点(rs414104606、rs421908034、rs426516358),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琼脂糖电泳、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PCR,KASP)分型技术,对887只特哈肉羊进行基因分型,其中有角个体425只,无角个体462只,进而计算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状况,并与羊角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78-kb插入、rs414104606、rs421908034和rs426516358位点均与羊角的有无呈极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1.78-kb插入、rs414104606和rs421908034位点均与角长极显著相关,1.78-kb插入与角基周长极显著相关,rs414104606位点与角基周长显著相关,1.78-kb插入和rs414104606位点均与角间距显著相关。【结论】1.78-kb插入是培育无角特哈肉羊最理想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特哈肉羊 羊角性状 KASP RXFP2基因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葵花秸秆替代玉米秸秆对奶牛消化性能、泌乳性能、瘤胃发酵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旨在探究葵花秸秆替代玉米秸秆对奶牛消化性能、泌乳性能、瘤胃发酵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体重、产奶量差异均不显著的中国荷斯坦奶牛8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个重复,每头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用葵花秸秆替换基础饲粮中20%(Ⅰ组)、50%(Ⅱ组)、100%(Ⅲ组)的玉米秸秆.试验期10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Ⅱ组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Ⅲ组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60、90d时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Ⅰ组的生产效益每天增加了4.51元/头.研究表明,以20%的葵花秸秆替代玉米秸秆能够提高奶牛的采食量,改善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提高产奶量和乳品质,对瘤胃环境和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经济效益较好.

关键词: 葵花秸秆 玉米秸秆 奶牛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加工温度对驴乳脂质的影响

草食家畜 2024

摘要:【目的】加热灭菌对于保持乳品长期储存和运输中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乳品加热是脂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评价加工后的驴乳品质,为研发和改良驴乳配方,开发功能性驴乳制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UPLC-QTOF-MS方法,基于多变量数据分析,确定了热处理对驴乳成分和代谢物的影响。【结果】在加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灭菌效果显著,到达80℃以上时,菌落几乎全部灭活。对比高温和低温组加热条件下驴乳的脂质变化,从中筛选出32个特征差异物质,包括11种甘油酯类,7种脂肪酸类,6种鞘脂类,3种甘油磷酯类以及3种类固醇。研究发现甘油脂类物质含量在加热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脂肪酸类和鞘脂类物质含量呈逐步下降趋势。高温使驴乳营养价值降低、乳品品质下降、加工特性改变以及储存稳定性降低。【结论】应该尽可能避免过高温度的热加工处理,建议加工处理温度低于90℃,以保留驴乳特殊营养物质,提高驴乳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

关键词: 驴乳 组学技术 加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