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卫星标记技术在绵羊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丰富的绵羊品种是我国宝贵的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品种资源数量下降以及绵羊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充分保护和利用绵羊资源、提高生产性能,利用分子技术开展绵羊遗传育种研究已成为主流。微卫星标记技术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虽在自动化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具有信息量大、分布广、多态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在畜禽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卫星标记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的作用机制、特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筛选及检测分析方法等,重点综述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在绵羊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亲权鉴定、杂种优势推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更好地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开展绵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葡萄副产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草食家畜 》 2024
摘要:[目的]中国是葡萄生产与加工大国,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葡萄的枝、叶、梗和酿酒产生的葡萄渣等副产物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饲料化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葡萄副产物未被合理利用,尤其是葡萄枝叶饲料化利用程度较低导致资源浪费.为提高葡萄副产物的利用,扩充牛羊饲料来源,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报道,在梳理葡萄副产物的种类、营养物质含量、活性物质成分及功能和葡萄副产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葡萄副产物饲料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果]葡萄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物质,对其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不但可扩充饲料来源,而且具有降低饲料成本、促进动物健康的作用.[结论]葡萄副产物是一种良好的动物饲料,文章旨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新源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食家畜 》 2024
摘要:【目的】为有效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须引导其走以生态优先、生产持续进步、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为标志的文明发展之路。【方法】本文基于新源县草原建设与保护现状,运用文献检索法和对工作实践的总结,梳理了当前新源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加大草场保护和修复力度,确保草原生态安全发展的路径。【结果】现阶段,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饲草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通过以草定畜,完善草畜平衡标准,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控制牲畜数量等措施,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保障。【结论】全面提升草原畜牧业质量与效益,发挥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效性作用,以期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牛肠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草食家畜 》 2024
摘要:[目的]新疆昌吉市周边某牛场大量犊牛严重腹泻,排黄色水样稀便,有的带血,并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为确定此次发病的病原并提供治疗参考.[方法]通过对该牛场出现的犊牛腹泻粪样进行细菌鉴定及分型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PCR鉴定结果显示为大肠杆菌阳性,染色镜检结果符合大肠杆菌形态特征,分离菌株具有K99黏附性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仅对多黏菌素B中介(既不敏感也不耐药),对其他所有受试抗菌药物耐药.在致病性试验中,小鼠在15h内陆续死亡,说明该菌株具有一定致病力.[结论]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腹泻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携带K99毒力基因,对多黏菌素B中介,具有一定致病力.


畜源屠宰副产物胶原及其肽的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草食家畜 》 2024
摘要:[目的]胶原蛋白作为动物体内占比很高的功能性蛋白,其每年同比增长10%的巨大市场需求,使胶原蛋白的制备工艺和功能应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畜源胶原蛋白及其功能多肽的应用和推广对解决新疆畜源屠宰副产物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综述了畜源提取胶原蛋白及其功能性多肽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现状,归纳了胶原蛋白及其多肽的活性研究进展.[结果]针对畜源屠宰副产物严重浪费及污染的问题,分析了推广胶原蛋白或功能性多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结论]以期能够为新疆多数呈废弃状态的屠宰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指明方向,为胶原蛋白的产业化、规模化升级提供参考,为功能水解多肽的生产应用和胶原产业链延长提供可行方案.
关键词: 屠宰副产品 高值化利用 胶原蛋白 胶原活性多肽 提取分离


基于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新疆南疆地区羊肉中代谢物差异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选择新疆南疆地区广泛饲养的多浪羊为试验对象,饲喂含有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三种β-受体激动剂的混合试剂21 d,分别在7、14、21 d屠宰采集羊肉样本,使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方法分析饲喂β-受体激动剂混合试剂样本及未饲喂β-受体激动剂混合试剂样本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及功能注释。结果显示,β-受体激动剂处理的3个不同时间点共同富集代谢通路有磷酸戊糖途径,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其中磷酸戊糖代谢途径极为显著。参与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的关键代谢物为6磷酸葡萄糖,5-磷酸-D-核酮糖,4-磷酸-D-赤藓糖。这些代谢物可以作为检测新疆南疆地区羊肉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的参考标志物。


不同毛色巴什拜羊皮肤组织中10个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可能影响动物毛色的10个候选基因(TCF25、TYR、TYRP1、ASIP、KIT、MITF、EDNRB、SLC7A11、MC1R和DCT)与巴什拜羊毛色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0只1周岁不同毛色(棕色、白色和黑色各10只)被毛的巴什拜羊皮肤组织中与毛色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了研究,所有数据使用SPSS 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毛色被毛巴什拜羊皮肤中,TCF25、ASIP和EDNRB基因在白色被毛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黑色和棕色被毛皮肤(P <0.05);TYR、TYRP1、DCT和MC1R基因在黑色被毛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白色和棕色被毛皮肤(P <0.05);MITF基因在棕色被毛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和黑色被毛皮肤(P <0.05),而KIT和SLC7A11基因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综上可知,TCF25和ASIP基因主要与巴什拜羊白色被毛性状相关,TYR、TYRP1、DCT和MC1R主要与巴什拜羊黑色被毛性状相关,而MITF和EDNRB基因参与调控巴什拜羊棕色和白色被毛性状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牛蹄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农村科技 》 2024
摘要:新疆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畜牧业发展优势十分明显.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养殖方式转变为集约化标准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因集约化养殖引起的疾病,其中牛蹄病便时常发生,该病虽致死率低,但十分影响牛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淘汰率,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牛蹄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以期为牛蹄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肠道酶系建立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瘤胃是反刍动物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可以将饲粮降解为宿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肠道酶是帮助宿主消化的关键因子,酶种类和活性的高低影响着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自身的生长发育.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肠道酶系表达,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是目前普遍的研究方向.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完全,菌群和酶系结构并不完善,在幼龄反刍动物微生物群落稳定之前,早期调控其瘤胃微生物群落和肠道酶系可以更加长期、有效地改善幼畜胃肠道环境发育,促进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本文概括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酶系建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棉秸秆在反刍动物生产中饲料化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粗饲料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牛羊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农业副产物之一的秸秆资源,棉秸秆营养物质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一部分营养物质可以被牛羊吸收利用,将棉秸秆资源进行饲料化利用对缓解棉花主产区反刍动物饲草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棉秸秆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其质地坚硬、适口性差、难以加工处理等原因,生产中的饲料化利用长期以放牧利用为主,实际利用率较低。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饲草加工与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元化预处理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棉秸秆的饲料品质,饲料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棉秸秆饲料化利用进程。本文总结了棉秸秆中营养物质含量及饲料特性,并对棉秸秆的饲料安全性、加工处理方式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棉秸秆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