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常规PCR法扩增口蹄疫病毒基因组5’端序列的探索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扩增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基因组5’端序列,为获得基因组全长准备基础。【方法】将FMDV O/Akesu/58 CE39A株液氮冻存基因组RNA反转录三次,对c DNA的5’端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结果】以c DNA1与c DNA3为模板,用LA Taq DNA polymerase、EX Taq DNA polymerase、Prime STARHS DNA polymerase及3对引物Ⅰ、Ⅱ、Ⅲ均未扩增出5’端目的片段;以c DNA2为模板,用LA Taq DNA polymerase为扩增酶,两对引物Ⅰ、Ⅱ均能扩增出5’端目的片段,且所测得的序列长度787 bp、797 bp与参考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6.2%和86.3%。【结论】常规PCR法扩增5’端序列较其它技术具有价格便宜、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扩增成功率偏低。试验共进行了72次PCR,成功率为6/72,说明FMDV 5’端序列的扩增难度大,应合理设计反转录引物和扩增引物。为许多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口蹄疫病毒O型OHM/02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动物医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构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感染性克隆,采用RT-PCR将O型FMDV OHM/02株全长基因组分为5个重叠的片段进行扩增,克隆至载体pUC57中,获得全长cDNA克隆pPO-1。将线性化的pPO-1与含有编码T7 RNA聚合酶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出现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对拯救的病毒进行RT-PCR扩增、酶切、测序,表明人工设计的分子标记Bam HⅠ酶切位点消失,排除了亲本毒株污染的可能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电镜观察可观察到病毒粒子,表明构建了具有感染性的OHM/02毒株全长cDNA克隆。病毒生长曲线表明,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复制能力和增殖特性相似。OHM/02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拯救可为FMDV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重要工具,可促进疫苗的研发。


口蹄疫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扩增及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扩增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O/Akesu/58 CE39A株基因组3'末端序列,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为FMDV反向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普通PCR法和3'RACE法扩增FMDV基因组3'末端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扩增了口蹄疫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3'UTR长98 nt,Poly(A)长度不同(19、23、24、25、27、29、43)。3'UTR序列二级结构含有2个茎环结构,分别位于8 101~8 140和8 146~8 190 nt。O/Akesu/58 CE39A株3'UTR序列与参考毒株O/MAY/3/2014(GenBank登录号:KY322672)和O/IND26(54)/2014(GenBank登录号:KJ825807)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均为89.8%。【结论】普通PCR法和3'RACE法均可扩增出3'末端序列。同一毒株的亚克隆,其Poly(A)长度与基因扩增时所用方法有关。不同毒株的Poly(A)长度不同,可能是毒株本身属性,也有可能是由扩增方法不同造成。Poly(A)要么扩增成功后其长度不同,要么扩增失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3'末端结构复杂,难于扩增。


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3A基因序列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缅甸98谱系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的3A编码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的演化、变异情况,将O型口蹄疫病毒株O/XJ/10-11接种于牛、乳鼠、猪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的适应毒,以各组织液中的口蹄疫病毒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3A基因,采用Vector NTI 11.5和DNA Star生物学软件对3A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牛、乳鼠、猪、BHK-21细胞4种宿主适应毒,3A基因较稳定,变异较少;变异均发生在3A的第99、114位氨基酸上,说明FMDV 3A基因的第99、114位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与宿主嗜性有关。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基因组的变异奠定了基础。


口蹄疫病毒3C蛋白酶结构与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口蹄疫病毒(FMDV)3C蛋白酶是FMDV基因组编码中具有酶学活性的病毒产物之一,在FMDV编码蛋白的成熟和子代病毒在宿主细胞体内大量扩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C蛋白酶能剪切多聚蛋白,降解特定的蛋白质,是宿主细胞中重要的毒力因子。3C蛋白酶能调控蛋白的转录和翻译,使宿主细胞内的干扰素等多种抗病毒基因低水平表达,使FMDV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论文主要综述了FMDV 3C蛋白酶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并介绍了其在研制新型疫苗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FMDV 3C蛋白酶的研究、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口蹄疫病毒表位嵌合蛋白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中国兽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将口蹄疫病毒(FMDV)中和表位展示在病毒样颗粒(VLP)表面,以猪圆环病毒2型(PCV2)衣壳蛋白为骨架,用FMDV O/Mya-98/2010毒株G-H环替换PCV2自身中和表位,构建嵌合衣壳蛋白CaO。为分泌表达CaO蛋白,在芽胞杆菌穿梭质粒pHCMC05的多克隆位点中顺次插入枯草芽胞杆菌P43启动子和中性蛋白酶B分泌信号肽(nprBsp),构建分泌型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穿梭质粒p7257-P43。然后将合成的CaO基因插入p7257-P43质粒nprBsp的下游,构建分泌表达质粒p7257-P43-CaO。将该质粒转化枯草芽胞杆菌WB800,氯霉素诱导表达。上清经SDS-PAGE检测,嵌合蛋白CaO在枯草芽胞杆菌中得到表达。Western-blot证实,该蛋白具有反应原性。免疫电镜可观察到直径约15nm±2nm的VLP,表明嵌合蛋白在体外能有效组装。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表位嵌合蛋白 猪圆环病毒2型 枯草芽胞杆菌


口蹄疫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之首,其暴发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人民生活以及国民经济。但目前对口蹄疫病毒的了解仍存在盲区,口蹄疫疫苗还有许多不足。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口蹄疫病毒结构的深入研究与新型疫苗及其生物制品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的技术方法。论文就国内外运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对口蹄疫病毒分子致病机理研究及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研制新型FMD疫苗进行综述,并且展望口蹄疫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新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