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重PCR检测产气荚膜梭菌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10
摘要:产气荚膜梭菌是牛羊猝死和肠出血症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根据其常见的A、B、C、D四种菌型菌株编码α、β和ε毒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这3种毒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不同血清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参考菌株的分型检测表明,该方法不仅快速、客观,而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羔羊猝死症中分出的菌株进行检测,确定其为产气荚膜梭菌A型和D型混合感染;对产后母牛血痢病料中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确定其为产气荚膜梭菌A型。


新疆褐牛产奶量校正系数的制定
《畜牧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制定新疆褐牛产奶量校正系数,收集了新疆褐牛17 962条月测定记录。采用5个数学模型(Wood不完全伽玛函数模型、Nelder逆多项式模型、多项式回归模型(六次)、Ali-Schaeffer模型和Wil mink模型)通过SAS(8.1)软件的非线性过程(NLIN)对泌乳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5个模型的拟合度R2在0.834 0~0.921 4,确定逆多项式模型为新疆褐牛泌乳曲线最佳拟合模型,绘制了不同胎次的泌乳曲线,制定了一套不同胎次的泌乳天数产奶量校正系数。结果提示,新疆褐牛泌乳高峰日出现在20~50 d,第一胎泌乳高峰值最低,第三胎泌乳高峰日来得最早;随胎次的增加,母牛产奶量不断提高,在第五胎达到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平均305 d产奶量为4 445.3kg。


利用SMART技术构建新吉细毛羊皮肤组织全长cDNA文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寻控制羊毛性状的相关基因,构建了新吉细毛羊皮肤组织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Clontech公司的CreaterTM SMARTTM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用Biozol试剂提取新吉细毛羊皮肤组织总RNA后,以反转录酶SuperscriptTMⅡ反转录为第一链cDNA,然后通过LD-PCR合成并扩增ds cDNA,扩增产物经纯化、SfiⅠ酶切、过CHROMA SPIN-400柱去除小片段后,连接到SfiⅠ消化过的pDNR-LIB(带有SfiⅠA和B 2个位点)质粒载体中,最后用热击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DH5α内,得到新吉细毛羊皮肤组织全长cDNA原始文库,扩增后的文库分装后用50 mL离心管保存。【结果】构建的cDNA文库约含4.2×105个独立克隆,重组效率为100%,插入片段多为0.5~3.0 kb,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1.3 kb,符合建库要求。【结论】经检测所构建的文库库容量满足基因筛选要求,可用于特异表达基因全长序列。
关键词: 新吉细毛羊 皮肤组织 cDNA文库 SMART技术


乌昌地区三黄鸡免疫不同禽流感疫苗及不同免疫剂量的抗体水平测定和效力对比试验
《新疆畜牧业 》 2010
摘要:用5种不同的禽流感疫苗以不同免疫剂量、不同免疫次数接种乌昌地区三黄鸡,定期检测禽流感免疫抗体,结果表明,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Inactivated Vaccine of Avian Influenza(H5N2)和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H5N1Re-1+H9N2 Re-2株)等3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抗体,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株)和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H5亚型)的免疫抗体十分低下。经不同免疫次数的比较试验表明,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Inactivated Vaccine of Avian Influenza(H5N2)和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H5N1Re-1+H9N2 Re-2株)二次免疫的H5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经一次免疫的抗体水平,且免疫持续期长。


用转化BHK-21细胞测定口蹄疫A、O和Asia-Ⅰ型病毒TCID_(50)与LD_(50)毒价对比试验
《草食家畜 》 2010
摘要:目前,我国口蹄疫疫苗生产和检验依然采用乳鼠测毒法,经生产实践证明该检验方法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检验效率。本实验室前两年用正常的BHK-21细胞测定TCID50,结果由于普通BHK-21细胞在达到判定时间的时候,大量细胞已老化脱落,造成后期染色结果不准确,与乳鼠测毒法结果差异较大。后来又引进了转化BHK-21细胞,专用于检测口蹄疫病毒,经试验证明与乳鼠测毒法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检验结果,经证明用转化BHK-21细胞测定TCID50是可行的,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 转化BHK-21细胞 口蹄疫 TCID50 LD50


复种初岛燕麦╋中豌六号混播效应的动态研究
《草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冬春饲草料不足,充分利用夏收闲田复种饲草料作物,拓宽饲草料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对复种初岛燕麦(Avena sativa)和中豌六号豌豆(Pisum sativum)单播及混播的一年生栽培草地进行生物量动态、牧草品质及种间竞争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混播组合为初岛燕麦65%(195 kg/hm2)+中豌六号35%(42kg/hm2)和初岛燕麦50%(150 kg/hm2)+中豌六号50%(60 kg/hm2),9月10日刈割干草产量达7 246.44和7 133.91 kg/hm2;粗蛋白产量为624.64和670.6 kg/hm2;最佳刈割期以初岛燕麦开花-灌浆期为宜。初岛燕麦的干物质积累速率高,植株高度占优势,在竞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其竞争力强于中豌六号豌豆。
关键词: 复种草地 混播群落 生物量 品质 竞争力 刈割期 初岛燕麦 中豌六号


内参PCR法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动物检疫 》 2010
摘要:本试验以布鲁氏菌致病力因子VirB7下游至VirB9上游基因序列为目的扩增片段,设计上、下游引物,优化血样、奶样中布鲁氏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建立布鲁氏菌内参PCR(IR-PCR)检测方法,用于血液、奶液样本中布鲁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内参PCR法有效地降低了PCR法诊断布鲁氏菌的假阴性率,且检测结果与常规的布鲁氏菌的诊断方法(细菌培养分离鉴定、iELASA)一致,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常规布鲁氏菌诊断方法的效率及灵敏度,而且降低了其假阴性和假阳性率。对血样、奶样的检出量分别为35CFU/mL、350 CFU/mL,适合于血样、奶样中布鲁氏菌的检测。


品种、月龄及体重对牛产肉性能影响的研究
《草食家畜 》 2010
摘要: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安格斯×本地黄牛(高代安本7头)、新疆褐牛×本地黄牛(高代新褐本11头)和荷斯坦(奶用公犊7头),从7月龄开始育肥,测定其增重、饲料消耗及其10、12、18月龄的屠宰成绩,结果表明:12月龄安本增重成本最低,日均收入最高达到5.65元,18月龄牛与10月龄和12月龄牛屠宰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月龄间净肉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高档肉比率12月龄>10月龄>18月龄,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生长趋势;各月龄试验牛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肉骨比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升高。

